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无烟工业”,已在国内外众多的旅游扶贫实践基地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三峡库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扶贫实践已在库区取得初步成果,但其扶贫效率研究尚需深入。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出三峡库区2011-2016年旅游扶贫的绝对经济效率,将绝对经济效率同曼奎斯特指数相结合,测算出各个区县旅游扶贫效率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化,即相对效率。分别取绝对效率的中位值和相对效率的1作为二维指标将所有区县按数据表现开展分类,分别为潜力型区县、发展型区县、成熟型区县、衰退型区县,并进一步依据四种分类的特点提出相对应的发展模式。最后使用ARCGIS软件对各个区县的数据表现展开可视化处理。研究发现:潜力型区县适宜采用产业借力发展模式,发展型区县适宜采用旅游产业战略联盟发展模式,成熟型区县适宜采用政企社合作模式,衰退型区县适宜采用对点扶持模式;无论是从纯产出效益角度还是从投入产出效益角度,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效率都会呈现出层次分级的状态,并出现重庆主城、万州区、夷陵区三个旅游发展高地,而整体旅游扶贫效率则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较快的发展。通过对比2011、2014、2016年的库区旅游综合效率分布格局,发现其空间分布格局均是以重庆主城、万州区、夷陵区为核心的旅游组团,库区整体呈现出两端偏高、中间偏低的发展态势,并持续保持稳定。研究进一步建立库区旅游发展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别测算人均GDP、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第三产业占比、财政支出对于旅游扶贫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财政支出对于旅游扶贫效率有正向影响,其中人均GDP影响最大,旅游综合收入,旅游人数对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库区旅游发展虽已取得部分基础,但整体产业暴露出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品牌力不强、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少、区域合作尚需加强、扶贫导向不够明确等问题仍不容小视。对此,深挖地区资源潜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开展跨区域合作成为当前乃至往后库区旅游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