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总体特征的抽象概括。现代性思想具有双向度的视域:一方面是理性层面,鼓励对科技的运用,倡导效率优先,讲求工具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追求经济性;另一方面是感性层面,鼓励对文化的审美,注重批判反思,讲求价值理性和实质合理性,追求艺术性。当今,它们甚至经常发生对抗。在乡村人居环境领域,对抗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现代形式与传统形式等争议性的话题。现代性提供了观察坝区乡村人居环境的角度。同时,它也提供思考问题的路径以促进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反思意识以获得继续进步的理论动力。论文首先展开对现代性思想探讨以把握其精髓,并基于现代性思想中关于文化分化自律的观点重新架构的坝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认知,基于现代性思想批判与反思的价值观为探求更新策略做理论支持。基于理论架构和昆明坝区实际,论文调研并分析坝区乡村人居环境的种种现象,总结坝区乡村在变得现代化的同时也慢慢失去了乡韵的原因是现代性思想的传播、现代性思维的主导、现代化技术的渗透所到的结果:(1)人地关系变得不再和谐而是紧张,因为村民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伦理;(2)日常生活的内容变得单调贫乏,因为村民追求现代日常生活内容而轻视了传统生活形态;(3)极具特色的传统乡土建筑在逐渐地消失,因为技术推广而导致的技术理性化和信息传播而造成的审美多元化。在分析研究所得出结论基础上,论文结合新架构的人居环境空间认知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新策略的探讨,提出兼顾环境伦理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重视日常生活的情境化重构策略以及传承地域风格的低技化耦合策略应对未来坝区乡村人居环境的更新实践。首先,“生态适应性”策略从宏观视角考察乡村人居环境更新的问题,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更新要优先注重环境伦理的问题。“生态适应性”策略用科学的方法在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某种平衡关系以协调人-地关系问题。其次,“情境化重构”策略从中观视角考察乡村人居环境的更新问题,认为乡村传统日常生活形态是其重要的特质。村内公共空间设计要以能够体现乡村生活特质为导向,以碎片化的空间处理手法等来设计,使其成为乡村传统日常生活场景发生的舞台。再次,“低技化耦合”策略从微观角度探讨乡土建筑的风格的传承问题。乡士民居建筑是乡村特色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最为直接地展示着乡村风貌。乡村人居环境更新实践必须考虑乡土民居建筑的地域风格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