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因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为因素,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灾害下的应急物流也相应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为保证救灾快速有效开展,我国政府考虑地域特点和人口分布在全国设立了16个中央物资储备库以及多个地方储备库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这些储备库在近年灾害发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了储备种类和数量有限、特大灾害时物资供应柔性不足和储备库设备闲置及发货效率低等问题,为弥补储备库供应能力不足,由经过政府认证的协议供应商参与应急物资供应是非常必要的,并应尽快建立协议供应商管理方案,使自然灾害发生时,由应急物资库和协议供应商共同作为供应主体的多供应主体新模式进行应急物资的生产、调配和供应活动,保障灾时供应和救援顺利完成。为实现应急物资多主体供应,应梳理和解决应急物资在多供应主体模式下灾前储备和灾后供应的管理问题,因此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本文首先确定了灾前储备量预测是储备量分配的前提,同时分析了多供应主体模式下应急物资储备量分配问题的独特性,即分配决策应考虑协议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评价结果,进而提出两部分两阶段的多供应主体模式下应急物资储备量分配方案:第一部分:灾前储备量预测方法研究。基于震后应急需求概念模型分析,确定预测应急物资非灾时储备量的关键在于预测在目标抗灾能力下需覆盖受灾人口数量,通过对地震灾害相关因素分析,确定受灾人口预测影响因素,提出以基于改进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受灾人口数量,并以云南地区近15年5级以上地震为样本,进行预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较传统方法预测准确度有明显提升。第二部分:多供应主体模式下应急物资储备量分配方法研究。由于储备量分配模型应建立在协议供应商综合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故储备量分配问题分两阶段求解。第一阶段,对协议供应商的两种类型--储备型供应商和制造型供应商的应急供应特点和应急物资供应需求进行分析,建立以供应商规模、库存管理能力、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运输能力、地域优势、信息系统支持为组成的协议供应商评价指标,并在其中根据两种协议供应商应急救灾功能不同而分别划分定性和定量分项指标,以区间梯形模糊数加权几何集结算子和VIKOR结合的算法设计评价方案,该方法能凸出指标独特性和克服指标的冲突性,是解决协议应急供应商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二阶段,基于地震物资需求量预测和协议供应商评价结果,建立以最小运作成本、最短加权运输距离和最优协议供应商评价值为目标的多主体供应模式下应急物资储备量分配模型,以?-约束法对求解,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选择不同?参数可得到多个基于成本、距离和协议供应商评价值不同偏重的解决方案,决策者可根据当地不同预算水平、响应时间要求和供应商能力要求确定不同的储备方案;多供应主体模式下,决策者可在保障储备种类和数量的同时减少储备库设立。2、研究了多供应主体模式在灾后的物资供应问题。考虑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大批量、多品种、时效强、多周期等特征,运用供应链理论方法,以供应偏差影响度最小和供应耗时最少为目标,构建了多周期多目标混合整数的应急物资供应模型。分别采用分层序列法并以CPLEX求解器编程求解,以及免疫粒子群算法求出物资调配方案,以实际地震为案例,验证模型和算法可行性。结果表明:多主体供应模式可增加应急物资供应的种类和数量、可缓解中央储备库供应压力、可实现物资持续供应和按需均衡供应,提高了供应精准性和稳定性。3、研究不确定环境下多供应主体的物资协调供应问题。在分析重大自然灾害救灾时常见的配送中心爆仓和灾区道路损坏这些影响物资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基础上,建立基于多供应主体的应急物资供应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优化道路损坏情况下道路流量分配,下层模型优化在配送中心库存量多变情况下多主体物资供应方案,分别采用NSGAⅡ算法和CPLEX求解器对下层模型进行编程求解,并通过案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多主体供应模式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通过物资直送和控制供应量的方式可有效缓解配送中心爆仓和道路损坏带来的供应能力降低的压力,使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