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青少年上下学通勤距离、居住小区和学校周边绿化、交叉路口密度、开敞空间分布、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和结合BESP概念,对目标区域内的59个街区进行了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环境、自然生态安全水平以及水果和蔬菜供给环境的评估。研究方法:选取研究区域内9-17岁儿童青少年297名(男生151名,女生146名)佩戴ActiGraph加速度计7天测量其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经筛选后数据有效样本为297名(男生151名,女生146名)。依据297名样本人群的家庭住址,利用ArcGIS10.0软件分析样本人群居住区周边1km缓冲区范围内绿化以及交叉路口、开敞空间、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学校周边1km缓冲区范围内绿化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之后,依据33和66两个百分位数点对有效样本每日MVPA平均时间的高低划分出三个等级并赋值1,2和3作为自变量,同样依据33和66两个百分位数点对自变量通勤距离、居住小区和学校小区周边绿化、交叉路口、开敞空间、公共交通站点和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密度的高低等级划分出三个等级并赋值1,2和3。最后,将人口社会学变量性别、年级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回归模型筛选出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主要建成环境因素并结合BESP概念对目标区域内59个街区的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环境(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可及性)、自然生态安全水平(与生态源间的距离)以及水果和蔬菜供给环境的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经分析后发现,居住小区周边运动场地和设施密度每升高一个等级,因变量的等级变化预估系数β分别为1.158,p=0.033和1.663,p=0.004,居住小区周边交叉路口密度第2等级和第3等级之间变化的预估系数β为2.019,p=0.000。其它建成环境要素密度未发现与自变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评估发现,就整个评估区域而言,59街区等部分居住用地为主的街区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可及性水平较低,靠西南区域的25,26和30等街区的生态安全水平较低,而第8街区等部分居住用地为主的街区果蔬供给环境水平较低。研究结论:儿童青少年居住小区周边运动场地和实施密度和街道交叉路口密度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其日常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量。因此,我们日常在进行城市空间营造时,应注意小型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以及不同土地斑块间的连通性规划。此外,还应加强健康食品环境的可及性和自然生态安全水平的维护和修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