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连续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两种镇痛方式在接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肺氧合功能方面的有效性,观察连续SAPB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改善肺氧合功能方面是否更有效,探究其能否对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起到一定积极促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接受单侧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26例,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BMI为18.5-30 kg/m2,ASA分级为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连续SAPB组(S组)和PCIA组(P组),每组63例。术毕S组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注入0.375%的罗哌卡因20 ml,留置导管予以0.2%罗哌卡因镇痛。P组行常规静脉自控镇痛。在麻醉诱导前(T0)、术毕即刻(T1)、拔管后2小时(T2)、拔管后6小时(T3)、拔管后24小时(T4)这5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a O2的值,并用公式OI=Pa O2/Fi O2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在T2,T3和T4这3个时间点记录患者在安静和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记录患者的补救镇痛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术式、围术期各项指标和术中麻醉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量。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肺炎、肺不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的发生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P组比较,S组在T2,T3和T4这3个时间点时的OI明显较高(P<0.05)。在T0时两组OI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T0时刻,两组患者在T1时的OI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和T3时两组的OI均明显降低(P<0.05),在T4时,S组的OI恢复至T0水平(P>0.05),而P组的OI仍低于T0水平(P<0.05)。无论是安静状态下或运动状态下,与P组比较,S组在T2,T3和T4这3个时间点时的VAS评分均较低(P<0.05)。与P组比较,S组患者的肺不张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显著低于P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相较于PCIA,连续SAPB可以降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VAS评分,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高术后的氧合指数,加快术后氧合功能的恢复,有利于加快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