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组织在40年间,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社会组织活跃于基层社会,这标志我国公民社会在一定程度得到成长。庞大数量的社会组织在服务基层社会、加强政府互动交流的同时,也引起学界、社会对其互动关系发展的广泛讨论。当前对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二者互动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基本逻辑是通过对项目或事件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行为进行测量及描述,对比二者职能界限,构建模型并提出建议。作为一项应用性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界对于当前政府与社会组织“伙计”关系背景之下的“伙伴”关系构建机制研究却鲜有涉及。故笔者进行此项研究,既能拓宽社会工作研究视角,丰富本土政社关系研究的理论,同时,也能对社会组织规避“伙计”化风险,构建良好政社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积极探索。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点,选择珠三角西部城市J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主导者”(各级政府)、“依附者”(社工机构)等项目相关主体为研究对象。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通过对项目运行过程中政社互动关系变化的实证观察,分析、总结项目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伙计”到“伙伴”关系发展的阻力因素,并运用响应性建构主义方法,探索性地提出J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伙伴”关系的构建机制。本文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重点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利益相关者理论、响应式建构主义等研究视角的内涵,对其与当前政社关系环境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第三章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对J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中的政社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讨项目中“伙计”关系的产生过程。第四章在对利益相关者核心诉求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J市政府购买服务中“伙计”到“伙伴”关系发展的阻力因素。第五章以响应性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通过回应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诉求,提出政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机制。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总结部分重点探讨构建“伙伴”关系对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实现社会化治理的现实意义;在展望部分,阐述理论视角缺陷与案例资料的不足,并从研究实际出发,反思当前我国构建政社伙伴关系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笔者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