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是原产我国、当年即可开花的小灌木,种植资源丰富,较其它木本植物世代周期短,是进行木本植物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目前,簸箕柳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其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的开展亟需建立一个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已广泛用于多种植物,它为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及器官发生等研究领域提供了许多良好试材和有效途径,但成熟的簸箕柳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尚未建立。本论文利用簸箕柳带腋芽茎段和种子做为外植体,通过观察光照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附加物等对不同簸箕柳外植体脱分化和再分化能力的影响,建立了较完善的簸箕柳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同时通过比较不同转化载体及受体材料对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对簸箕柳的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簸箕柳外植体最佳消毒体系:用70%的酒精和30%的84消毒液对外植体进行表面灭菌,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实验,茎段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0%酒精30 s+84消毒液10min,成活率为98.0%;叶片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0%酒精30 s+84消毒液8 min,成活率为92.0%;种子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0%酒精10 s+84消毒液2 min,成活率为77.5%。2.以茎段作为外植体,分别用B5、MS、WPM、1/2MS四种基本培养基诱导腋芽,确定MS为簸箕柳组织培养适宜基本培养基;设置不同浓度的6-BA、NAA激素配比进行对比试验,确定适宜腋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1 mg/L)+NAA(0.01 mg/L)+蔗糖(30 g/L)+Phytagel(4.4 g/L);将诱导的腋芽进行生根培养,确定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4 MS(大量元素)+1/2 MS(铁盐)+IBA(0.2 mg/L)+NAA(0.03 mg/L)+蔗糖(30g/L)+Phytagel(4.4 g/L),生根率可达100%;将诱导的腋芽进行继代增殖培养,丛生芽继代增殖的适宜激素配比为6-BA(0.5 mg/L)+NAA(0.05 mg/L)+蔗糖(30 g/L)+Phytagel(4.4 g/L),增殖系数最高达到8.2,获得了大量的无菌苗。3.以种子为外植体,通过种子萌发产生的下胚轴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不定芽获得再生植株,比较光培养和暗培养方式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确定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选用光培养方式;设置不同激素配比进行对比试验,确定6-BA(0.5 mg/L)+NAA(0.3mg/L)+蔗糖(30 g/L)+Phytagel(4.4 g/L)为下胚轴愈伤诱导适宜激素组合,愈伤诱导率达92.5%;确定6-BA(0.5 mg/L)+TDZ(0.2 mg/L)+蔗糖(30 g/L)+Phytagel(4.4 g/L)为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适宜培养基,不定芽的分化率达100%,且平均芽数最高值为4.23个;将不定芽进行生根培养,确定MS+NAA(0.01 mg/L)+蔗糖(30 g/L)+Phytagel(4.4g/L)为愈伤组织分化的不定芽生根培养基,平均生根率高达97.5%;综合增殖倍数和褐化情况,选择6-BA(0.5 mg/L)+NAA(0.5 mg/L)+蔗糖(30 g/L)+Phytagel(4.4 g/L)和6-BA(0.5 mg/L)+NAA(0.8 mg/L)+蔗糖(30 g/L)+Phytagel(4.4 g/L)两种激素组合方式交替使用进行簸箕柳下胚轴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培养。4.通过比较不同转化载体(PBI121、pCAMBIA1305.1)及不同受体材料的遗传转化效果,初步选择pCAMBIA1305.1作为转化载体、下胚轴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对簸箕柳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