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的变化对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邹元春等,2012),它的分布以及变化可以反应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的成土过程,研究土壤铁的空间分布可为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为土壤制图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本研究选取鄱阳湖周边三种母质发育的非地带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与室外相互结合的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探究研究区非地带性土壤中全铁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母质对土壤铁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铁平均含量在47.91-54.22g/kg,游离铁总体含量在19.97-24.47g/kg之间。且三种不同母质全铁和游离铁的含量差异不明显。说明研究区域内母质不是铁的主要影响因素。垂直分布规律上,总体变化规律相同,全铁出现最大值深度有差异,从大到小排列为第四纪红色黏土>鄱阳湖沉积物>河流冲积物。游离铁的结果与全铁一致。各母质发育土壤中在各层次之间铁含量的波动,其中河流冲积物和鄱阳湖沉积物的变化幅度最大。且通过分析全铁和游离铁含量的关系,发现不同母质间游离铁和全铁关系显著正相关,但有差异,说明游离铁和全铁关系受到母质的深刻影响。 (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铁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旱耕土壤全铁的平均含量在49.72g/kg-86.23g/kg之间,游离铁平均含量在17.49-32.18g/kg之间。水耕土壤全铁的平均含量在28.92g/kg-57.54g/kg之间,游离铁含量在11.45-25.18g/kg之间。且两种土地利用方式间铁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且旱耕土壤中铁的含量远大于水耕土壤。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是区域内土壤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垂直分布规律上,总体变化规律相同,铁出现最大值的深度有差异,从大到小排列为水耕土壤>旱耕土壤。 (3)地形与地貌对土壤铁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铁的总体含量随海拔的高度成反比,海拔越高,铁平均含量越少,全铁平均含量在45.44-57.71g/kg之间,游离铁平均含量在18.88-26.65g/kg之间。且0-10m海拔范围内与20-40m海拔范围内,铁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垂直分布规律上,总体变化规律相同,但海拔越低,铁的淀积深度越深。从地貌角度分析,研究区中三种地貌全铁平均含量在47.29-57.75g/kg之间,游离铁含量在22.65-28.21g/kg之间。其中平畈田的平均含量最高,塝田最小。平畈田与塝田存在显著差异。且游离铁存在相同的规律。在垂直分布规律上,总体变化规律相同,淀积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平畈田>冲田>塝田。 (4)空间位置土壤全铁含量数学建模研究上,通过对土壤不同深度铁的分布趋势的分析,发现土壤中全铁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都是先增大后减小;且通过分析发现,在水平方向上全铁的含量跟纬度和样点距离水域的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研究区的全铁含量呈现出地带性规律。 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以下耦合关系: ○1水耕土壤垂直方向上铁的含量与剖面深度的关系:Y=20.295X1/5(其中,Y为全铁含量,X为剖面的深度)。 ○2水耕土壤水平方向上,分析不同深度铁含量与纬度和水域距离的关系,分析结果得出60-80cm范围内铁含量最为接近地带性,因而以此深度铁与纬度和水域距离的函数关系作为研究区水耕土壤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即:Y=-22.328X1-11.098X2+390.079(其中,Y代表全铁含量,X1代表样点到水域距离,X2代表纬度)。○3旱耕土壤的垂直方向上铁的含量与剖面深度的关系:Y=28.773+0.963X-0.007X2(其中中Y代表全铁含量,X代表深度)。 ○4旱耕土壤水平方向上,分析结果得出80-100cm范围内铁含量最为接近地带性,因而以此深度铁与纬度和水域距离的函数关系作为研究区水耕土壤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即:Y=-17.472X1-12.039X2+418.394(其中,Y代表全铁含量,X1代表样点到水域距离,X2代表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