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审美探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对“非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当下的媒体环境也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为此类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探索空间,通过纪录片这一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作为包含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凝结的“非遗”类纪录片作品,在创作中展现了“非遗”在技艺层面、人文层面、视听层面的审美特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本文依托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西方接受美学与纪录片创作理论,通过对相关纪录片观摩与分析及文献梳理,探究了“非遗”类纪录片在创作中的审美构建特征、人文表达新态势。从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现实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三个层面来厘清相关作品中的审美构建特征,同时借助视觉呈现层面与声效运用层面分析“非遗”纪录片作品的人文价值表达,并以此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现象,从而展现作品中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功能。并运用到毕业作品《文化浸润乡村美,漫山遍野艳山红》创作实践中,作品通过镜头展示艳山红村的山间风貌,使用蒙太奇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多层次的视觉呈现与丰富的声效运用,表达出艳山红村的风景之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美与人物精神之美,从而展示出村落文明的审美特性,进而展现新时代我国文化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面貌。
其他文献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形成大气污染的气溶胶成核过程与硫酸和有机胺联系十分紧密。二甲胺作为有机胺的一种,会在硫酸环境下与水结合团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从源头上解决二甲胺的排放对于减少气溶胶成核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部分文献中检测到汽车尾气内可能会含有部分二甲胺,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深入探究了可能的三效催化剂表面二甲胺的生成路径,具体涉及的工作如下:1、构建了
学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剧带给大众文化娱乐服务的升级,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虽然网络剧是一种新兴艺术形式,但其丝毫不输传统电视剧,并且发展非常迅猛。相比传统电视剧,网络剧在传播方法、接受方式、内容题材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反映出媒介变化对电视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开展对网络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媒介变迁对电视剧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剧集长度上。本文以“5W模式”理论
学位
当前,各类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国土空间安全特别是灾害风险防控与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有必要将韧性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提高国土空间的防灾减灾能力,满足国家对国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思路,构建了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建设的整体框架,从技术方法层面、空间治理层面和工作体系层面总结了国土空间韧性规
期刊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网络视频平台的样态更丰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系更为紧密。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更为深入频繁的互动交融。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拓宽了人文社会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优秀的人文社会纪录片层出不穷,作为我国纪录片主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社会纪录片凭借平民视角、
学位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性制度,将主体功能区作为传导线索,可以向上衔接国家空间战略,向下指导要素布局,打通从国家级规划到区县级规划的传导通道,是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需求。本文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通过梳理总结制度的演进,辨析主体功能区现行传导模式和阻碍。基于传导有效性提出“底层逻辑—作用机制—传导方式”的传导架构,进一步提出建立引导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的传导机制,基于国土空间规
期刊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来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1%,占血液肿瘤的10%,排在血液肿瘤的第2位,死亡构成比为所有肿瘤的2.1%。据美国SEER(肿瘤监测、流行、终末结果)数据库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逐年升高,2019年发病率为1.8%。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传统的化疗后,中位生存时间约为3年。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疗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
学位
中国乡村发展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此背景之下,一批反映乡村变迁的纪录片开始涌现。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题材纪录片如何建构乡村的形象体系。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研究以及影像文本分析等研究方式,从乡村题材纪录片中所包含的三大形象主体切入,对新时代我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形象建构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乡民形象”,主要是研究处于社会
学位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短视频APP及网站平台愈发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这些平台经历了短暂的“内容移植”阶段后,自主原创视频成为其内容生产的必争之地,原创视频创作者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视频平台上,网络Vlog因其极大的便捷性与包容性,作为短视频的一种新样态已然成为一种创作趋势。这其中,许多创作者通过Vlog记录日常生活、表达自我观念、传播信息价值以获
学位
纪录片作为媒介生态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具象化的传播方式,在文化产业链中有着明显的作用力。而人物纪录片始终在纪录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给纪录片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人物纪录片在表现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怎样更深层次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形成影片独特的艺术价值,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人物性格是指人物自身固有的、内
学位
伴随着中国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与实施,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制作数量与质量不断攀升,其国内外影响力也大幅提升。中国权威媒体“央视”参与制作的“丝路”纪录片是一个典型样本,可对“央视”四十余年来创作的三十多部丝路题材纪录片进行文本和案例分析,细分为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3个时期,并将之置于丝路题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