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机制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选择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作为案例,用国际机制理论对中国重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一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实践有所帮助。在金融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导因素的二十一世纪,这一论题对于刚刚入世并正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四章:第一章阐明国际机制的效用及其局限性。指出国际机制的出现主要是由国际社会无政府的特征所决定的,是为了减轻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因而,国际机制对国际社会来说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国际机制的产生来自于主权国家的同意,也就注定了国际机制的局限性。它至少要受到世界总体权力、经济发展、问题领域权力分配以及国内因素等四个方面的限制。由于中国是一个独特的行为体,它本身就决定了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是特殊的、严肃的。因为它的加入对任何一个国际机制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第二章和第三章对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系的历史进行研究。以中国重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界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根据国际机制理论和这一独特的历史阶段,分别阐述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所以产生疏离与排斥,以及后来二者之间出现融入与参与的原因。第四章根据理论架构和案例分析,得出了四点启示。首先,国际机制作用发挥的局限性延迟了新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进程,结果导致了1980年以前两者的疏离与排斥;其次,国际机制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是中国在1980年后加入国际机制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国际机制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国际交往中所需要的交易成本,构成了对中国融入与参与的巨大吸引力;再次,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最后,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然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受到中国的巨大影响。从整篇文章来说,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缺一不可。它将理论、历史和现实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因此,它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的启示对中国如何参与其它机制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建议。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过程是漫长而又曲折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有得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