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起,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获得了发达国家的关注,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成为国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不同国家所推行的策略与具体经历的过程均有所差异,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地的英国,先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这种课程开发现象,而后得到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而澳大利亚则是行政命令与专家学者广为宣传,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很快拓展开来,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而美国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一种潜隐地态势发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被引入我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使得校本课程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皋兰本土文化史承久远,内涵丰富。积极的探索和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将皋兰本土文化开发出来,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既充实了课程资源,又能让这些宝贵的本土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将皋兰本土文化资源系列划分为:远古文明的见证、名胜古迹、艺术奇葩、物华天宝四类。对于这些本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我进行了审视,又将其置于新课程标准视野下进行了思考与分析。为了能够使本土文化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对本土文化的开发进行了实践尝试,并形成了一个研究开发本土文化的机制,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访调查、收集资料,并着手编写教材。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师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操作模式,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课题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