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是中国农村扶贫道路出现新变化的背景,通过政策工具的供给来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逐渐受到关注。在本文中,微山县南阳镇D村的扶贫变迁,是当下中国扶贫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政策工具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政策工具为手段,同样消灭贫困这一扶贫政策的终极目标需要政策工具的供给。在本文中,D村的扶贫工作无不是通过政策工具得以推进,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政策工具的选取与侧重不同,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也会不同。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工具的使用重心由强制型政策工具向混合型政策工具、市场型政策工具转变。这种转变带来些许疑惑,为什么政策工具的使用会发生变化?政策工具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本文阐释了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工具会进行创新使用,并分析其中两大逻辑:政策工具影响因素分析及成本-收益分析。根据政策工具影响因素分析,强制型政策工具虽能大范围减缓贫困,但由于我国扶贫目标是在2020年消灭贫困,政策目标的变化需要政策工具的创新使用,且混合型政策工具与市场型政策能够让农民参与到精准扶贫过程中来,缓和目标群体与基层政府及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社会心理需要。根据成本-收益逻辑分析,混合型、市场型政策工具更趋向于成本集中-收益集中,在此种模式下,帮扶主体与帮扶对象监督的意愿更为强烈,比之强制型政策工具更能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有效节约资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政策工具运用的两重困境:第一、各级政府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冲突带来的选择困境;第二、村委会角色“异化”与农民地位“边缘化”冲突带来的动员困境。本文从基层政府的多重行动逻辑与民意输送的渠道障碍两方面分析实践困境出现的原因。本文在结尾试图从增强政策工具的生产能力与提高政策工具的使用效率两方面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工具的优化路径。这种思路或许能够在解决贫困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为政策工具助力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