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尾气致氧化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油尾气已成为许多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且其成分中含有许多已确证或可疑的人类致癌物,因此,进一步明确汽油尾气暴露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现的有研究资料显示,汽油尾气暴露与许多肺及肺外疾病的发生相关。虽然,1989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汽油尾气归为2B类人类致癌物,但迄今为止,对于人们最为关注的汽油尾气暴露与肺癌的发生的关系,不论流行病学、动物实验还是毒性机制研究方面的资料,都无法确认和达成共识。为了了解汽油尾气的毒作用机制及氧化损伤在其毒性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汽油尾气暴露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汽油尾气暴露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以汽油尾气的冷凝物、颗粒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三相成分的有机提取物为处理因素,探讨了汽油尾气对体外培养细胞和气管滴注染毒后的动物多器官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体外试验中以人肺腺癌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MTT试验,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DCFH-DA)活性氧测定实验、抗氧化试验、微核试验以及彗星试验对汽油尾气影响细胞存活率、活性氧生成和脂类的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力以及造成细胞DNA的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汽油尾气能降低细胞存活率,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和堆积,造成脂质的氧化损伤和抗氧化酶活力降低,并能导致DNA单链断裂的增加和染色体的损伤,表明汽油尾气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而氧化应激则可能是其毒作用机制之一。此外,通过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对汽油尾气毒效应的干预实验表明GSH可以降低汽油尾气的毒性效应。表现为GSH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活性氧含量和脂质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力的下降以及DNA单链的断裂情况明显低于未干预组。该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提示氧化损伤在汽油尾气的毒效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体内实验依据美国环保局(EPA)关于新燃料毒性评价的规定,将汽油尾气的三相有机提取物通过气管滴注对SD大鼠进行染毒,然后对肺脏、脑、肝脏和睾丸等器官进行多指标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汽油尾气可造成大鼠肺组织中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氧化损伤以及抗氧化酶活力的下降,此外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肺组织的炎性损伤明显加重。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中DNA氧化损伤的关键性修复酶——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汽油尾气的暴露可导致肺组织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的含量明显增加:电镜观察肺组织细胞器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肺组织各型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明显,板层小体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并有部分细胞核固缩。同样,汽油尾气暴露导致脑、肝脏和睾丸等器官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蛋白质氧化损伤产物羰基蛋白(CP)的含量增加、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力下降(脑组织除外)、组织细胞DNA的链断裂增加。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汽油尾气经呼吸道暴露后,肺是其主要的靶器官,但脑、肝、睾丸等其他脏器也会被累及,表明汽油尾气暴露后的损伤是多器官的,而氧化应激可能是其重要的毒作用机制之一。体外体内实验的结果均表明,汽油尾气暴露后可导致多组织多器官的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的氧化损伤,并能导致DNA损伤修复酶OGG1的量发生改变,这些损伤和变化也为癌症的发生创造了可能。
其他文献
近岸海域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类活动密集。在近海区域内,风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使得其海面风场极具变化性。近海区域环流的许多现象都与区域内风场的特性直接相关,在相关研
裂项相消法是数列求和的经典方法!同学们本应该掌握的非常透彻,但是有同学常常拿着试题追问“为啥这样裂项呢?我怎么想不到呢?”,主要原因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裂项的本质,只是
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学生能够通过听觉来感知音乐的特征,去探索音乐的魅力,对优美的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形体训练是对学生
玉壶春,这个听起来就非常美妙,一种江南美的感觉。玉壶瓶无疑是我国经典的瓶形之一,青铜、金银器,瓷器都有玉壶春瓶的身影。玉壶春瓶外观是由两个对称的“S”形组成,瓶颈长、
高校管理审计是内向型管理审计的一种,其在对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的行为和效果进行监督、评价与建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1月12日审计署发布《关于内部审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