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授权理论模式下的活动性疼痛评估对肺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质量影响的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一科和胸外二科择期行全麻醉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2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A组选取2019年3月—5月行肺癌手术的患者,给予以数字分级评分法(NRS)为评估基础的术后疼痛管理。实验组B组选取2019年5月—7月行肺癌手术的患者,给予以活动性疼痛评估(FAS)与NRS结合的评估方式为基础的术后疼痛管理。实验组C组选取2019年7月—9月行肺癌手术的患者,给予授权理论指导下的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与NRS结合的评估方式为基础的术后疼痛管理。以术后疼痛控制情况、术后早期功能活动情况、疼痛自我管理行为比较情况及疼痛管理质量评价作为评价指标,对术后疼痛管理质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本研究根据纳排标准共计招募234人。实验过程中,满足剔除标准9人,给予剔除。剩余总样本量为225人,并纳入最后的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75人,实验B组75人,实验C组75人。2.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及病理分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4h时间点自评静息性及活动性疼痛强度比较:在术后24h时间点,三组患者自评静息时疼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5,P<0.005);三组患者自评活动性疼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6,P<0.001)。4.术后24h时间点四等级FAS的比较:三组患者四等级FA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5,P<0.001)。5.术后早期功能活动情况比较:在首次下床(h)、肛门排气(h)、术后第1、2、3天步行距离(m)5个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45.52,P<0.001;F=9.32,P<0.001;F=7.17,P=0.001;F=9.38,P<0.001;F=26.98,P<0.001)。6.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情况比较:术后疼痛自我管理行为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7,P<0.001)。7.术后疼痛管理质量情况比较:在疼痛最剧烈程度、疼痛最轻程度、有效咳嗽受疼痛的影响自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3,P<0.001;F=9.13,P<0.001;F=28.18,P<0.001);中重度疼痛发生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1,P<0.001);在疼痛信息告知充分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7,P<0.001);对疼痛处理结果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0,P<0.001)。结论:1.开展授权理论模式下的活动性疼痛评估,降低了患者术后静息性和活动性的疼痛强度,降低了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效果。2.开展授权理论下的活动性疼痛评估,促进了患者术后早期功能的开展,促进患者术后加速康复。3.开展授权理论模式下的活动性疼痛评估,改善了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现状,提高了患者对于术后疼痛相关认知,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到术后疼痛管理中。4.开展授权理论模式下的活动性疼痛评估,提高了患者对术后镇痛管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