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城派古琴是我国近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在我国琴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个古琴流派。它的出现应当是在十九世纪初期,而形成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今也约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之所以为诸城派,是因为早期是在山东诸城地区萌芽,到二十世纪,经过几代琴人的努力,诸城琴派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在这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支系,一个是山东为主的北方地区,一个则是以江苏为主的南方地区。在这发展的过程中,诸城琴派不断壮大,支系脉络也逐渐增加,现今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影响甚大。在这将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诸城派古琴通过三种不同的传承渠道贯穿了整个诸城琴派发展史,这对诸城琴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城琴派自发展初期就呈现了两个支系,一个是以王既甫为源头的北方支系,一个是被王燕卿带去江苏一带的南方支系。这两支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使诸城琴派出现了新的生机。诸城琴派发展的早期一直都是在诸城本地比较活跃。从王心葵和王秀南开始,诸城派的古琴开始向王姓外族的人传承发展。二人学生众多,其中王心葵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自此,诸城派古琴已逐步向全国各地发展。二十世纪初期的诸城派古琴已在全国范围内传承,随着王心葵在济南建立起了琴社,传承重心也逐渐向济南转移,而在本地的传承基本停滞。随着王燕卿到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他将重心慢慢转移到南京,并在南京大范围教授古琴,使他这一支系的传承在南京迅速发展起来。王燕卿病故后,王燕卿的两位学生徐立孙和邵大苏在江苏南通建立了“梅庵琴社”,使这一支系的传承重心开始向南通转移。经历了王姓三代人的努力,随着诸城派古琴本身的积累和沉淀,逐渐在山东各地生根发芽,尤其是当王心葵在济南创办“德音琴社”后,济南的古琴文化到现在有着牢固的根基。诸城派琴人各自活跃在琴琴坛里,相继成立琴社,展开琴会雅集交流,传承古琴文化。对于诸城派的发展各抒己见,并积极的将各自的观点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可谓众彩纷呈。2008年,诸城派古琴被评为国家级和联合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山东省政府对于诸城派古琴的保护和推动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而身为省会城市的山东济南,也为此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诸城派古琴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生存发展,展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采。文章从诸城琴派琴家入手,厘清传承脉络,对三方面做出了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