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资产为64.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80%。在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中,理财产品占比43%,规模为28.4万亿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规模分别为13.79万亿元和7.59万亿元。以曾经发展的P2P平台为例,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共有2118家运营平台,P2P贷款余额为10450亿元,相比2016年底的8162亿元增长幅度为28%。纷繁复杂的影子银行业务以及快速扩张的影子银行规模,已对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有效性以及金融稳定与安全产生了负向冲击。突出地表现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以商业银行影子形式而存在的影子银行,其顺周期行为会放大金融市场的波动,降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区别于现有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或者极少数文献对于影子银行顺周期性存在与否的判断,本文从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的理论基础,并从是否存在顺周期行为、顺周期行为是否具体有时滞以及顺周期行为的时变性三个方面对我国影子银行顺周期性特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尽管影子银行种类繁多、交叉复合、运行复杂,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影子银行可划分为三类,即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提供融资服务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在经济波动过程中,影子银行业务具有顺周期性;研究假设二:由于资金在不同市场流转需要时间,因此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具有时滞;研究假设三:由于市场资金供求与金融监管的变化,影子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具有时变性。论文基于所构建的TVP-VAR(Time-Varying Parameter Vector Autoregression,简称 TVP-VAR)模型,利用 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相关数据,对我国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进行了检验。TVP-VAR模型克服了传统VAR模型的缺陷,系数和新息矩阵具有可变性,能够有效地捕捉到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和其他可能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可以精准刻画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的特征。实证结果发现,三个研究假设成立。在对三个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后,为进一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进行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分为影子银行分类产品顺周期性检验和变更变量稳健性检验两个方面,影子银行分类产品顺周期性检验选取规模占比最大的委托贷款作为影子银行分类产品的代表,变更变量稳健性检验选取不同的影子银行发展状态指标和控制变量。分类产品顺周期性检验和变更变量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对于影子银行顺周期性及其特征的刻画具有稳健性论文研究结果的政策意义在于:关注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强化监管的穿透性,以提高其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具体政策建议为:金融机构应规范产品设计创新,关注交叉风险;监管机构应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弱化影子银行顺周期性;货币当局应将货币政策由数量型操作框架转向价格型操作框架,同时明晰影子银行顺周期性行为时滞,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