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与监管有效性研究——基于监管者声誉视角的分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风暴席卷全球以来,“政府救助”这个词语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备受人们争议。一方面是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陷入危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政府不得不违背当初的监管政策,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陷入经营困境中的问题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损害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的声誉,加大了潜在的道德风险,最终导致社会财富的损失和监管的低效。 本文试图从政府救助的角度出发,分析政府救助对监管者声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监管对象及金融机构的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验数据和案例的对比研究,从中寻找提高我国金融业监管有效性的可能途径。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内容包括关于政府救助、监管者声誉及监管有效性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和问题。 第二章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监管者声誉与监管有效性的模型构建。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对监管者声誉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监管者声誉变化对监管对象行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 第三章具体探讨了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监管者声誉与监管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基于外国的经验具体分析了国外关于政府救助、监管者声誉与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和历史发展。 第五章对我国的政府救助、监管者声誉和监管有效性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国外的经验,进一步探讨完善我国政府救助体系、增强监管者声誉与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权证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讲并非一个完全的新鲜事物,从1992年到1996年我国第一次尝试权证交易,结果并不理想;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给予了权证第二次发展契机,一经推出便迅猛发展,
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进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