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套路运动项目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运动规律的训练理念及训练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同样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完善。训练方法、理念都随着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的发展而进行更新、创新。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体能、身体素质来支撑,武术套路作为竞技运动项目,随其自身发展,评判标准越来越高标准、严要求。行的快、转的疾、跳的高、落得稳,并在演练过程中高速行进间快速改变动作轨迹或方向,使套路更加饱满、连贯、优美,这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来完成。灵敏素质是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在武术套路训练中占领重要地位。含展收放、闪转腾挪、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等是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身法展现,这些都需要灵敏素质来支撑。1990年有“功能训练之父”之称的Gray,首次在大众面前提出了功能性训练的概念。2007年,我国刘爱杰与李少丹博士对功能性训练的概念、优点以及方法、手段等进行探索,并将其正式引入我国,运用到竞技、大众、健美训练中。传统灵敏素质训练注重大重量、单一关节的肌肉训练,功能性灵敏训练将人体看做一个整体,动力链传导,与武术谚语“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使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自身技能完美呈现,本研究将功能性灵敏训练引入武术套路灵敏素质训练中,将功能性灵敏训练与传统灵敏素质训练进行对比,证实不同训练方法对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提升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特征与功能性灵敏训练特点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为河北省各市武术套路训练队提供灵敏素质训练理论依据,并将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传统灵敏素质训练与功能性灵敏训练进行对比,找出更适合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制定出符合武术套路运动的专项灵敏素质训练方案。研究方法: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是武术套路发展的中间力量,是武术套路发展的后备人才,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将60名石家庄市武术套路训练队中9-12岁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功能性灵敏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灵敏素质训练,实证研究传统灵敏素质训练与功能性灵敏训练不同训练方法对提高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有效度。研究结果:(1)12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男、女实验前、后组内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为,除女子步频速度能力呈显著性差异、男女反应能力未呈显著性差异外,男女协调能力、转换方向能力、转换动作能力、程序化灵敏、专项技术成绩及男子步频速度能力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2)对照组男、女实验前、后组内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为,除男子协调能力、男女专项技术成绩呈显著性差异、男女转换方向能力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外,男女步频速度能力、转换动作能力、程序化灵敏及女子协调能力均未呈显著性差异。(3)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实验后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为,除反应能力未呈显著性差异、男子步频速度能力与男子专项技术成绩呈显著性差异外,协调能力、转换方向能力、转换动作能力、程序化灵敏与女子步频速度能力、女子专项技术成绩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通过12周训练实验干预结果得知,实验组采用功能性灵敏训练对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协调能力、步频速度能力、转换动作能力、转换方向能力、程序化灵敏及专项技术成绩均有显著提升。传统灵敏素质虽使得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每项素质都得到了提升,但除女子协调能力以及男、女转换方向能力和技术动作成绩呈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均未呈显著性差异。(2)通过12周训练实验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对青少年反应能力的提升均未出现差异性,但通过实验前后均值来看,男子实验组六角反应球成绩均值为20.57,对照组为17,20.57>17;女子实验组成绩均值为14.85,对照组为11.25,14.85>11.25。实验组反应能力的提升优于对照组。(3)通过12周训练实验干预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功能性灵敏训练动作能较为有效的提升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灵敏素质以及专项技术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