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基于Meta分析,对中医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价,探寻其用药规律,为今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检索CNKI、万方、VIP、Pub Med等各大数据库,把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时间设置为从建库开始至2021年12月。检索中医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临床RCT研究。Meta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IL-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Meta分析,对中医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价,探寻其用药规律,为今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检索CNKI、万方、VIP、Pub Med等各大数据库,把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时间设置为从建库开始至2021年12月。检索中医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临床RCT研究。Meta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IL-6、hs-CRP、TNF-α;次要观察指标包括:UAER、UACR、BUN、Scr、FPG、2h PG、Hb Alc、TG、TC、LDL-C、HDL-C、总有效率等。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药物频次、属性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究中医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核心用药规律。结果:1 Meta分析结果:(1)最终收录4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研究,共计3639例受试患者;(2)中药治疗组对早期DKD患者炎症反应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IL-6:[SMD=-1.25,95%CI(-1.52,-0.99),Z=9.19(P<0.00001)];hs-CRP:[MD=-1.62,95%CI(-1.92,-1.31),Z=10.32(P<0.00001)];TNF-α:[SMD=-1.39,95%CI(-1.60,-1.17),Z=12.78(P<0.00001)];(3)中药治疗组对早期DKD患者肾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UAER:[SMD=-1.35,95%CI(-1.68,-1.02),P<0.00001];UACR:[SMD=-1.91,95%CI(-2.72,-1.10),P<0.00001];BUN:[SMD=-0.81,95%CI(-1.19,-0.42),P<0.0001];Scr:[SMD=-0.50,95%CI(-0.68,-0.32),P<0.00001];(4)中药治疗组对早期DKD患者血糖情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FPG:[MD=-0.43,95%CI(-0.65,-0.21),P<0.0001];2h PG:[MD=-0.67,95%CI(-1.02,-0.32),P=0.0002];Hb A1c:[MD=-0.39,95%CI(-0.71,-0.07),P=0.02];(5)中药治疗组对早期DKD患者血脂情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TG:[MD=-0.33,95%CI(-0.49,-0.18),P<0.0001];TC:[MD=-0.39,95%CI(-0.53,-0.25),P<0.00001];LDL-C:[MD=-0.27,95%CI(-0.39,-0.15),P<0.00001];HDL-C:[MD=0.09,95%CI(0.05,0.13),P<0.00001]。(6)中药治疗组治疗早期DKD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3.69,95%CI(3.00,4.54),Z=12.36(P<0.00001)](7)安全性分析,11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Chi~2=13.78,I~2=27%,OR=0.75,95%CI(0.51,1.11),P=0.15]。2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文献,包含中药处方38个,涉及中药109味。中药频次分析:按频次排序,黄芪、茯苓、丹参、党参、山药居前五位。四气五味分析:以平性药物使用最多,使用频次达120次;甘味药物使用最多,达248次。药物归经分析:按频次排序,脾经、肝经、肺经、肾经居前四位。药物功效分析:按频次排序,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居前五位。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药对使用频次前3位为“黄芪-茯苓”,“黄芪-丹参”,“黄芪-山药”,核心药物为黄芪、丹参、茯苓。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改善早期DKD患者炎症反应的核心组合。结论:1、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DKD患者的炎症反应;2、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DKD患者肾功能情况,从而延缓DKD病程的进展;3、中医药治疗通过改善肾功能、降低血糖、调整血脂,来提高早期DKD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早期DKD患者证候;4、中医药治疗早期DKD患者较为安全;5、中药改善早期DKD炎症反应的药物以平性、甘味最常见,归经以脾经、肝经、肺经、肾经为主,治法主要以补虚、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改善早期DKD炎症反应的核心药物为黄芪、丹参、茯苓。
其他文献
目的:经过45例临床对照试验研究,从多角度观察在不同捻转手法所致不同刺激剂量下治疗周围性面瘫病人的临床效果差异、评价针刺的安全性,为治疗周围性面瘫针刺手法的选择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材料与方法:受试者来源于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之间,治疗前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将与纳入标准相符的45例病人,按照1:1:1的比例等比例,随机分成常
目的:通过收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 SS)合并血液系统损害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实验室检查等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特点,为指导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集2013年07月—2021年0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的p SS合并及未合并血液系统损害的患者病例,采集患者资料,用M
目的: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马晓燕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得出核心处方,总结临床经验。2.针对核心药物,利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2019年09月至2021年08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晓燕教授专家门诊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案资料,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对药物频次、剂量、性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PCOS(脾虚痰湿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药联合针灸改善PCOS(脾虚痰湿证)患者症状、体征、月经周期、性激素水平、代谢指标等的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的PCOS(脾虚痰湿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将其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代谢指标、体重、BMI、腰
目的:1.基于“脾肾相关”理论,应用去势法构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动物模型。2.探讨鸢尾素在肌少-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图部分诠释“脾肾相关”理论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上科学内涵。材料与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3月龄,SPF级。全部大鼠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体重编号,按照随机分配原则,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去势组,每组30只,两组再同样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3小组,去势组摘除双侧卵巢
目的:探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ruiyun procedure for hemorrhoids,RPH)联合外痔切除术、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吻合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联合外痔切除术与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M-M)之间在治疗ⅡⅣ期混合痔中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断为ⅡⅣ期混合痔的患者,
研究目的:研究利用16S测序技术分析痰瘀互结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特点,找出其可能的生物学靶点,以期为痰瘀互结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药干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资料与方法:从2021年3月—2021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患者中,根据纳排标准收集到符合要求的痰瘀互结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1名做为观察组,同时期于沈阳市内招募健康志愿者,选取与观察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
目的:探究中药夏枯草提取物熊果酸(Ursolic acid,UA)干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MDA-MB-231生长的作用效果,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其对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熊果酸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药物开发奠定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体外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目的:1观察人体血浆中肌抑素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阐释“骨肉不相亲”理论。2采用去势法创建“肌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并鉴定模型构建是否成功,探究该模型构建过程中的肌骨关系,验证“骨肉不相亲”理论。3观察肌抑素在大鼠“肌少-骨质疏松”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阐释“骨肉不相亲”理论。材料与方法:1观察骨质疏松受试者和非骨质疏松受试者血浆中肌抑素(MSTN)与骨密度(B
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近5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患者的病例及中药处方,探究p SS的证治规律,以期为p SS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6年8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患者的病例及中药处方,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病例,应用WPS office Excel 2016表格进行处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