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上的野花——论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创作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庆邦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个不算响亮的名字。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以来,他把主要创作精力都投放到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去,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短篇小说。刘庆邦从未成为文坛上大红大紫的作家,直到目前仍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学批评界对刘庆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形式特色也缺乏深入的考察。刘庆邦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行走在文坛上,他在创作中以一种难得的执着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不去追逐所谓的潮流,不去迎合,拒绝媚俗,而是始终从自身的生活感受出发,用心写出动人的故事。在当代文坛上,他是一位值得人们尊重的作家。本文在对刘庆邦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作整体把握。 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当前短篇小说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影像和网络传媒的冲击使短篇小说饱受冷落;其次考察了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难度,难度的丧失恰恰是短篇小说走向衰落的症结所在;最后在文化和审美的结合点上,审视了刘庆邦逆流而上的独特风采:在市场低迷和艺术难度的夹缝中,很多作家对短篇小说的创作望而却步,而刘庆邦却一如既往地执着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并以《鞋》、《梅妞放羊》等近200篇短篇小说的创作佳绩为自己赢得了“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的短篇小说就像是开放在荒原上的一簇簇小野花,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坛风景。一个作家能于喧嚣中静下心来写出脍炙人口的小说佳作已经难得,而刘庆邦坚持把笔触持久地伸向生活底层,以短篇小说形式叙写他们卑微的生存状况,开掘他们在苦难压迫下的人性闪光,这种人文关怀尤其值得尊重。 第二章主要分析作家刘庆邦短篇小说作品的审美风格。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平和、冷静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描写了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从生活真实的细微处去关注底层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他以平和的语言叙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酸楚和痛苦,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在深切理解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对人物所承受的各种各样的煎熬、烦恼、悔恨、痛苦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在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的同时,对他们的命运投以抚慰的目光。在描述底层人们生活的苦难时,作者截取了弱势群体苦难生活中打动人心的细微片断,以温情、优美的审美风格,披露苦难生存中被日常琐事掩盖的动人心灵,作品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感伤的诗意,为读者奉献了一个个美好的情感世界。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刘庆邦短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即关注人性,呼唤人性美。作为一位深刻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作家,刘庆邦对美与丑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悟,在捕捉底层民众美和丑的情感碎片时,刘庆邦对弱势群体的人性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并通过审美和审丑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透视底层矿工、普通农民美陋并存的复杂人性,既让人们看到了纯美善良的人性美,也让人们看到了丑陋卑贱的人性丑。值得注意的是,感同身受的底层体验使作者怀抱着一种复杂和矛盾的立场,其中有伤感、痛楚、无奈和欲说还休的迷惘,常常陷入情感归依与理性反思的两难之中,因而在揭示人性丑陋时,仍旧站在了呼唤人性美的立场。但是,这种善良的愿望也冲淡了作品理性反思的色彩和文化批判的力度。
其他文献
墓志铭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和书信一样,几乎在每个作家作品集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不仅记录了墓主的家世源流和生平履历,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历代以来,只
明代人編選明代詩歌總集始于開國之初,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伴隨整個明王朝的始終。本文以所調查的明人所編的明代詩歌總集爲基礎,對明人所編明代詩歌總集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本
学位
辛温解表退热法  通过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达到退热的目的,适用于外感风寒患者。  表现为发热、头痛、怕风、怕冷、咽喉肿痛、干呕、不时出汗等的患者,宜选用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服用后,稍停一会儿,喝些稀粥,可滋养脾胃、加强疗效,同时要禁食生冷、黏腻、酒肉之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多喘、怕冷、但不出汗的患者,宜选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因发汗作用较强,需在医生指导下
众所周知,语言类型学是语言学中研究自然语言多样规律的一个学科。类型学自然要和语言的稳定规律相联系,系统研究大多数语言及其现行的共有规则,以便通过某些特定的成分预测出所
道歉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本文从留学生实施道歉言语行为的现实状况出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留学生的道歉言语行为与中国人的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
针对电压跌落易触发电动机的保护动作而引发感应电动机停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感应电动机对称电压跌落临界清除时间的解析算法。该算法基于感应电动机电磁转矩-滑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