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影子银行体系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监管当局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近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也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以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并存的运行结构,深刻地影响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运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差异性存在较大,但它同样可以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窗口指导的模糊,增加了市场上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渠道进行作用,进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调控效力带来变化。在央行实施的各种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下,对于如何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有效地对影子银行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和结构进行引导,使其与货币政策目标相一致,自然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企业风险偏好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了金融中介(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影响。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影子银行体系和传统银行体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其次使用中国的数据,采用校准和贝叶斯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评估,最后讨论货币政策冲击和技术冲击对实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对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过程和内在机理理论进行研究。在界定了影子银行概念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后,基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加速器理论,将影子银行体系引入到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并对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三种传导渠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即货币供应量渠道、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其次,基于DSGE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传导渠道的影响,在经济运行的系统中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进来,构建了包括家庭部门、金融中介、产品生产商、资本品生产商、零售品生产商和货币当局的DSGE模型,其中货币当局采用货币供应量规则。为了将影子银行部门的作用凸显出来,本章将金融中介划分为含有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基准模型和仅有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型。结果显示:在基准模型中,当增加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向生产商融资数量和净值下降,而影子银行融资数量和净值上升;比较基准模型和传统商业银行模型,发现在基准模型中,商业银行部门的融资资本、净值和筛选水平都出现了更加显著的负向波动;而在传统商业银行模型中,商业银行部门对于正向的货币供应量冲击反应都有所缓冲,商业银行融资资本量、净资产和项目筛选水平的下降幅度均得到减缓。然后,基于DSGE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加入影子银行部门和商业银行部门,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部门、既然中介、产品生产商、零售品生产商和货币当局的DSGE模型,其中货币当局采用泰勒规则。为了突出影子银行部门的影响作用,将模型分为基准模型和传统商业银行模型。结果显示:在基准模型中,正向的利率冲击导致商业银行净值、贷款规模和融资数量增加,而影子银行净值、贷款规模和融资数量下降;比较基准模型和传统商业银行模型,当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部门同时存在时,商业银行的融资资本、净资产和筛选水平都出现了更加显著的正向波动;在传统商业银行模型中,商业银行部门对于正向的利率冲击较弱,商业银行的融资数量、净资产和项目筛选水平的上升幅度较小。最后,基于DSGE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构建了包含家庭部门、金融中介、高风险企业、低风险企业、最终品生产商、中间品生产商、资本品生产商和货币当局的DSGE模型,其中高风险企业向影子银行贷款,低风险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研究结果表明当央行加息时会降低高风险企业净资产,提升企业杠杆水平,同时增加企业资本存量;与此对应地,低风险型企业在加息中净资产在短期内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稳态水平,企业资本存量下降,杠杆水平下降。正向的利率冲击导致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而增加影子银行的贷款规模,这表明当央行实施加息政策时有助于提高影子银行的贷款规模。本文构建的基于DSGE模型的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动态过程和机理理论深化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展开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充实了影子银行的研究领域,并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同时,本文也将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实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