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的SV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动过速首发年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诱因等,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并进行治疗反应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共计246例患儿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男性140例(56.9%),女性106例(43.0%),就诊年龄19.5(1.6,96.0)月(1天~16岁),初发病年龄:~1岁121例(49.2%),~3岁20例(8.1%),~6岁29例(11.8%),36岁76例(30.9%)。仅67例(27.2%)发作有明确的诱因,其中呼吸道感染诱发54例(80.6%)。SVT临床表现婴幼儿无特异性,儿童表现为心悸、乏力、面色苍白、胸闷等。246例患儿共计411次复律治疗,其中采用刺激迷走神经12例(2.9%),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409例(99.5%),电复律4例(1.0%),射频消融12例(2.9%)。静脉药物抗心律失常的转窦时间分别为:ATP10(1,30)s、普罗帕酮6.0(5.0,10.0)min,西地兰4.5±6.9h,胺碘酮10.5±13.4min,显著有效率分别为:ATP69.0%(200/290),普罗帕酮68.8%(55/80)、西地兰60.0%(18/30)、胺碘酮44.4%(4/9),ATP、普罗帕酮的显著有效率略高于西地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20,P=0.600),无药物所致心脏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轻微事件发生率分别为:ATP13例次(4.5%),QT高值6例(46.2%),窦性心动过缓4例(30.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23.1%);普罗帕酮11例(13.8%),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45.5%),QT延长3例(27.3%),QT高值2例(18.2%),窦性心动过缓1例(9.1%);西地兰为QT高值1例(3.3%);胺碘酮为频发室性早搏1例(11.1%)。普罗帕酮所引起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ATP及西地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661,P=0.008)。ATP首次高剂量组(30.2mg/kg,165例(56.9%))与低剂量组((27)0.2mg/kg,125例(43.1%))比较两组显著有效率(48.0%与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2,P=0.001),转窦时间(10.0(1.5,30.0)与10.0(1.0,60.0))及心脏相关不良反应(6.4%与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ATP治疗失败的有82例(91.1%)进行联合治疗,其中联合普罗帕酮有65.7%(46/70)的患儿显著有效。电复律的显著有效率为50.0%(2/2),均为药物治疗无效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不同疗效组间比较,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及是否合并EF下降有统计学差异(c2=8.766、33.717,P=0.012、0.000),而性别、起病年龄、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及生化指标有无异常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数起病于婴儿期;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终止发作可首选ATP治疗;对于单一药物无效的顽固性SVT可联合用药或电复律;SVT持续时间及心脏EF与患儿对药物的反应有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SVT,射频消融是唯一根治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