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互文性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语言和文化相互包含,相互影响。文化负载词集中体现着文化成分。通过文化负载词,人们可以了解到该语言所在的文化:世界观,价值观,逻辑和思维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传统。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然而,通过文学翻译传播文化并不容易。翻译首先应该传达原文的本义;其次,尽量传达源语中的一些文化因素,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众所周知,目的语读者有着与源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与他们差异甚深的知识储备,尤其是与文化相关的信息。因此,如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传递原义的同时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便成了翻译的焦点。在本文中,笔者以文化负载词为例讨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以对互文性和关联的分析为切入点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互文性,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文本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内涵和文化因素是互文性的一部分,他们帮助读者在认知过程中建立互文链。互文性在文化负载词中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背景知识;二是作者试图传达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负载词的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及内涵。读者认知领域中相关的文化信息储备决定其对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储备越丰富,关联度越高,则读者理解该文化负载词的难度越低;空缺越多,对于读者来说关联性越低,理解该文化负载词的难度越高。因此,处理文化因素时,译者需要考虑译文的关联度。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将面临几种选择:一种是最大限度地将目标语读者的认知域扩展至异质文化;另一种是以类似的目标文化为替代,取代异质文化;或者完全抛弃文化成分,仅传达文化负载词所表达的意义。源语文化的弱化,甚至是全盘抛弃,减轻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负担,但相对而言,目的语读者将不会得到任何异质文化的新知识。这无助于异质文化的传播。但如果异质文化信息超过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他们会感到困惑甚至停止阅读。这样,异质文化也不能得到推广。
由于其文化因素,文化负载词总是有几层含义。在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中可能旨在表达不同层次的含义。因此,译者在了解文化负载词所有互文因素的同时,也必须能够区分和突出源语作者试图传达的因素。分析互文和关联可以兼顾文化因素和交际过程,既能传达必要的文化信息,又能保证语言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可用于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本文认为,文化负载词,尤其是互文性强、文化负载重的词语的翻译,应以体现原文的关联度并有效构建互文链为基本原则。秉承这一原则,笔者对四种文化负载词的典型译例进行了缜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译本读者倾向于首先选择关联度与原文较为一致,能保证阅读顺畅的译本,其次考虑所保留文化成分较为充分的译本。
从读者对互文及关联度的反应中笔者推出以关联度升序排列的三种翻译策略:音译、直译和意译,而这三种翻译策略的互文程度是依次降低的。在这三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基础上,加注、文内解释可以帮助译者协调互文及关联。此外,文化转换也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
笔者认为,文化负载词翻译应以最佳关联为目标并保证读者阅读过程;其次应传达文化负载词的互文,并以尽量不影响关联为前提。根据该原则,本文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翻译策略、两种辅助手段和一种可选翻译策略,根据源语文本的不同互文程度和关联程度来选择相应的策略。互文和关联理论的原则并不是单一指向“异化”或“归化”,而应该是一个平衡点,在这里我们可以有效地平衡文化和意义并且保证读者的阅读。
本论文的创新点是从互文链和关联的重构角度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作者希望本研究能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尽绵薄之力,对文学翻译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