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妇女生活》到《妇女专刊》——三十年代《申报》女性副刊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自发的给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以及表达声音的渠道。随着清末明初的“倡女学”,女学堂在大城市中的兴办,女性知识份子的人数不断增加,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投身到报业活动中;五四运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巨变,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给中国女性参与报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女性刊物一度兴盛;但是民国的混战局面和复古逆流,使得中国妇女解放运动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沉寂状态;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带来了民主的希望,各类女性刊物纷纷创刊,不同政治派别的纷争蔓延到这些女性刊物,论战十分激烈。   随后,国共从1927 到1937年长达十年的对峙决定了中国传媒的总体基调,两党在舆论上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女性刊物不能幸免。在党派报刊之外,中立的商业性报刊通过不断改革,迅速发展。在当时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上海,《申报》进行革新,三份女性副刊随之创刊。本文主要研究的正是这三份女性副刊,即《妇女生活》、《妇女园地》和《妇女专刊》,试图通过对这三份女性副刊的研究展示三十年代上海妇女生活。   引言部分分析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思路、方法。通过文本阅读和梳理,介绍《申报》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女性报刊的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三十年代上海女性报刊的创办热潮,强调三份女性副刊产生的历史背景,试图从女性副刊的变化这一面向来解读三十年代《申报》的改革历程,同时描述出《申报》的女性文化图景。   第一章重在展示中国传媒发展的外部环境,即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氛围;随后分别论述党派报刊以及民族报业的发展情况;最后描述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上海,史量才其人以及《申报》革新的基本情况,并简述了《申报》的女性文化“传统”。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为本文主体部分,按照历史纵向角度,分别介绍《申报》的三份女性副刊。   第二章介绍《妇女生活》的概况,具体分析该刊内容。从内容上来看,这份副刊重点在于介绍世界各地妇女生活状况,对于妇女运动方面讨论极少;其次本章还探讨了《申报》改革准备阶段的具体情境,突出该副刊作为女性副刊“试验品”的历史地位,同时表明该副刊为其后女性副刊的创办做了经验上的准备。   第三章介绍《妇女园地》创办的基本情况,主持人和作者群像的分析;通过内容分析,重点阐述其将妇女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关注下层妇女生活的特点;同时展示该刊强烈的社会服务精神。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申报》的内部环境,以及西方女权运动中的一些理论,进行必要的勾连。   第四章首先对《妇女专刊》创办背景进行分析,介绍主持人的政治立场,并进行作者群像的描述;通过内容分析,突出其“温和”的特点;最后随着民族危亡的逼近,解读其明显的“转向”,即由党派立场转变为为国家民族危亡而呼喊。   结语部分,先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分析三份女性副刊的异同,从这一面向解读《申报》三十年代的改革及其发展变化,进而说明十年内战中独立于政党报刊之外的商业性报纸的生存境况;然后纵向的将三份女性副刊作为三十年代女性报刊的一个缩影,解读当时历史语境下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前人关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往往集中在新闻信息内容上,而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各个时代所传播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媒介。没有有效的信息传播
1982年5月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叶文西[1]先生采访了九十岁高龄的颜文樑先生,采访的原声录音带一直由苏州美专校友会陈士宏先生珍藏至今。2011年春,又经过苏州美专多位
期刊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传播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面对极大丰富的媒体信息,受众又感到无力适从,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