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主要是在空间转向的具体语境中探寻文学如何运用独特的空间书写方式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这种文本再现空间又是如何作为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表征和符码,介入思考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中来的。20世纪西方学界发生的重大变革使当代学术范式焕然一新,有关空间理论的思考的确成为西方当代人文学术知识的重要话题。“空间转向”作为一个思想脉络纷繁芜杂,涉及学科门类极广的“学术事件”,以深度感和解放感为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范式的转换。以空间并置为致思理路,注重事物的共时性、在场性、构成性,并由此形成的空间化思维模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文论研究的局限性,并为错综难辨的文化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本文期待达到的目标是以当代西方空间转向为逻辑基点,探寻当代文学理论转型创新的生长点,从而激活文学理论的优秀传统,生发其面对新问题的理论张力。与空间转向相互融合的文学理论不再是一种反思形式,而成为一种实践形式,成功地与人类对于现实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本文在结构上共分绪论、正文五章、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首先立足宏观视角,对理论背景做综述式的概括阐述,从中分析论证研究方向。在经历空间体验的巨大变动之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空间认知理念。20世纪后半叶,空间的重要性已遍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积极梳理整合国内外学界中关于空间研究的诸多成果,并以此为鉴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前提。其次,将空间性思考引入文学理论研究范畴,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空间理论蕴含跨学科知识探索的理论资源,它同文学理论话语生产的结合弥补了文学与社会公共领域之间日益严重的分离。本文发现将空间思想引入文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开放性,以此为起点引申出主要论题,以验证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蕴藉。第一章,空间概念溯源及空间转向的开启。主要探究三个问题:追溯空间概念的思想渊源、探究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的可行性、阐述空间转向与文学理论互动融合的过程。空间作为一种不定性的存在承载着“多义性”的表征特质,使得对其领悟与理解大都乏善可陈,而要对空间转向做出恰当评价,就需要将其放置于空间观念的发生史中去考察。作为一种变革力量,空间转向所引发的空间观念丰富着人文学科文化含量与思考深度,受其学理趋向的影响,美学、社会学领域已然出现了研究范式的变革。同样,空间转向所昭示出的理念势必会对当代文学理论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文化震荡,它与文学理论的互动融合自然是人文学科转型创新发展的题内应有之意。空间观提倡开放性、多元性、异质性,以空间转向为学术资源的的文学理论势必会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掣肘,使文艺学领域繁复多元的文学形态与文学现象在空间的游荡中完成转型和充实。第二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发生语境。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脱离了它在欧洲特定的历史起源,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世界性实践使人们真正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空间图景看待,由全球化、都市化、网络化所诱发的空间重组直接构成了文学现代性兴起的外在条件。面对传统空间的崩解和现代空间一体化的重构,文学从地域空间封闭性中抽身投入到“世界文学”多样性样态之中,生发了其对于多元文化和边缘异质现象的关注。而文学理论作为特殊的文学反思方式,也必定同这一时期文学的现实境况保持密切互动,现实不断激活理论,文学理论也将会在“大文学观”的视角之下实现知识形态的广采博取,多方吸纳,综合创新。第三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动力来源。空间问题的凸显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亦体现在实践层面,如果说人文学科理论对空间问题的抽象总结表征着空间转向时代到来的话,那么作品文本中有关空间的探索则是促使这一转向的直接动因。弗兰克“空间形式”概念的提出,是对现代小说中空间化结构凸显现象的理论总结。这一时期,文本时间的因果律被多数作家摒弃,空间性特征生发了新的艺术潜力,文本的空间形式作为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时间凝滞引起空间扩张”的存在感,文艺创作对空间存在广延性和并存性的关注使时间流动的持续性和序列性变得复杂化。“空间”成为一种被有意识加以运用的技巧或手段,空间化文本建构的思维模式亦不断启发着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家对文学/文化思想范式空间转向的尝试。第四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话语实践。作为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的核心问题,此章以空间批评中的作者文化身份为理论切入点,生发文学理论空间转向对现实空间的参与性、并置性,凸显文学多重阐释中的批判功能。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秉承着话语言说的权威性,而从作者角度切近身份认同的空间批评实践,对于呈现空间理论与文学研究互动关系有着一定的阐释合理性。在此种阐释中,文学话语借助空间完成了对现实的介入,并且直白的将自身关于空间的想象移植到充满反抗色彩的后现代文化论争之中。第五章,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的接受体验。空间阅读作为文学理论空间转向研究的落脚点,需要借助读者感知和解读文本空间形式和空间意象来实现。只有通过读者,空间理论才能通过文本接受被不断充实和丰富。首先,从历史性视角论述读者身份的转化及意义,空间转向下的读者身份已不再是文学活动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具备写作与创作功能的“写读者”;其次,重点探讨空间转向影响下读者介入空间文本的方式方法,并以詹姆逊“超空间”为切入点阐发读者的空间阅读策略,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一种剖析后现代文本空间的理论逻辑,也为当前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发展确立了总体性视角;最后,分析“闲逛式”阅读体验的展现。闲逛者作为本雅明解读现代性的关键隐喻形象,代表着漂泊不定、动态异质,隐含对固有秩序的反叛,其本质象征着自由。在很多现代或后现代文本阅读中正需要这样一种“闲逛”体验,尤其体现在以空间形式为架构的作品当中。结语部分。随着西方空间转向资源的引入,中国文论界对于学科危机及学科重建反思的角度也更加多元,中国文论需要通过空间转向所引起的文学新变等多重维度来建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一个新的文化震荡和融合正在形成,空间转向下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为中外文论共同面临的全新研究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以空间为研究契机的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在寻求学理转向的尝试中正立足于同一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