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中部,河南东村是远近知名的陶瓷专业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早年间,它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快速成长为以陶器制作见长的手艺村。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资源等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机械化生产逐步大面积的代替传统手工劳作,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的河南东村,村落内部生活同样发生了巨变。以河南东村为个案,笔者发现,村落发生变迁的根本力量源于劳作模式的变革。当试图寻找村落变化背后的动力机制,面对社会变迁、城乡对立、生活嬗变等问题,选择劳作模式为切入点去分析村落就有更加清晰的解释。因此,本文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透过劳作模式的变迁机制,最终勾勒出一个鲁中地区陶瓷手艺村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史。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叙述了选题缘起、梳理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研究。第一章,介绍了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矿产资源、空间格局、道路交通等,勾勒出了村庄的整体风貌。第二章,从历时性角度出发,展现了不同时期古窑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村落产生了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应对策略。依据村落劳作模式的变迁,将村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始阶段,窑业兴起;汇流阶段,公私合营兴办工厂;弥散时期,村民在窑厂解体后的生活状态。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陶瓷的生产技艺和传习方式,包括工艺流程、技术设备、材料材质、器物特点等,以及民众在从事窑业过程中独特的传承方式、身体记忆与日常交往。第四章,介绍了古窑村村民的信仰、饮食、娱乐、医疗与生产方式的特殊联系。最后一章,发现了古窑村的城市化进程,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随着乡村手工业的振兴悄然发生。当村落的物理空间走向终结时,利用保留下来的文化基因,使它反哺于社会,保护乡村遗产,延续历史文脉,用另一种方式让村落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