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的文学自觉意识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hu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5月,《现代》在上海这个漩涡之城创刊,一边是商业期刊的云集,一边是时政期刊的喧嚣,开始的挣扎也许注定这份期刊在历史中的命运。在经济与政治的重围中,《现代》努力在期刊内部营造缤纷的文学空间。一份文学期刊就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构成期刊的各个本体性要素通过各自的声音汇成一种主旋律最终传达到文学生产的其他环节,这是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期刊树立自身领域特性的途径。基于这一点,本文主要从期刊本体论的角度切入,以《现代》的文学自觉意识为主线来梳理它的创刊环境、栏目设计、期刊文本等组成要素。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上海的政治与经济环境角度来论述《现代》在商业期刊与时政期刊的张力之下创刊,这是其文学自觉意识最初的显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现代》追求文学自觉的途径,主要从栏目设计与期刊文本两方面进行论述。《现代》在栏目设计方面以文学生产和文学接受的实施者——作家和读者为对象,分别设“社中座谈”和“文艺独白”。本文主要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论述《现代》通过这两个栏目培养读者与作家的批判意识,在编排期刊文本的过程中,剔除非文学质素,使文学生产者和文学接受者在良性的互动中促进文学的自主发展。对于期刊文本的论述,本文主要是以《现代》的主要文体——小说为例,对小说创作和小说译介进行解读,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论述小说文本的文学现代性追求,即以张扬人性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和以审美自律为原则的小说译介。第三部分是《现代》文学自觉意识的最终显现,通过现代诗派的形成和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实践进行论述。《现代》在“现代诗派”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体现中国新文学流派形成的另一种模式,即各类松散的创作通过文学期刊建构的文学场进行磨合,最后形成一个稳固的具有共同文学倾向的创作群。而八十年代意识流小说、新历史小说的出现更证明这份杂志所坚持的文学追求完全顺应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文学期刊研究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介于文学与期刊的交叉性研究,可以从期刊文本也可以从期刊本体论角度来论述,但是如果仅以期刊所选择的文学作品或作家为切入点考察期刊在文学中的意义,最后难免会落实到某个作家某个文学流派的文学实践中去,或者得到以文学影响文学的结果,而期刊本身就会被忽略。期刊的传播意义是通过它的编辑、文本风格和经营方式共同完成的,文学期刊不仅对某个作家某个文学形态产生影响,它对整个文学的发展也有导向和推动意义。鉴于这一点,文学期刊研究应更关注期刊的本体要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论点基础上来论述《现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传播媒介在文学生产中如何实施其传播功能,通过对其本体性要素的关注来揭示文学期刊在整个文学场域中的意义。
其他文献
介绍目前国内设计标准最高、宽度最宽的单塔单索面公路斜拉桥成桥荷载试验的主要过程和测试结果,供同行参考。
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按照需求对教学管理系统的流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与实现。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环境污染风险,确定农田合理施氮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者在阐明氮肥合理施用概念及中国氮肥施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氮肥合理施
箴文自古有之,是中国古代重要文体之一。但目前学术界对箴文的研究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现有箴文研究以微观为主,重名篇名家,重视对杨雄箴文的研究。并且以研究明清的官箴为主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在近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影响,现有诗歌近五百首。张之洞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内容丰富。通过他的诗
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环顾“毒草”丛生的文艺领域,唯独样板戏不但没有面临批判之虞,反而成为毛泽东心目中“无产阶级新文艺”的理想范式备受恩宠,并因此获得无上超凌地位而
贫穷、落后、天高地远、日月漫长的乡村生活以及在乡村中上生息繁衍的人民成为孙惠芬创作的主要对象。乡村世界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喜
扶贫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重大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推进不断尝试新思路,开启新模式。通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贫
元明,中国寓言正经历着第三次也是最后一个高潮,它以“诙谐”著称,以冷嘲热讽的面目示人,尤其到了后期,寓言与笑话完成合流,同时兼具两种身份和功能,它们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
曾几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有诗集《茶山集》传世。曾几是两宋时期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吸取和完善了吕本中的“活法”学说,走出了异于江西诗派的新路,形成了自己清雅平淡、轻快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