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性面瘫属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病。本病发病突然,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临床多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露齿。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喝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治疗多为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激光穴位照射,又称为激光针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采用激光对穴位进行照射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现代激光技术与中国传统针灸结合的成果。现代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激光照射可产生热效应、电磁场效应、光化效应,有消炎、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促进组织功能恢复等功能。从而起到松弛肌肉,使血管扩张及血流增加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拟通过随机对照,探讨激光穴位照射对周围性面瘫的影响并试述其机理。方法本课题严格遵循科研方法,临床观察于2010.6-201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房,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完成。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治疗组(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法)与对照组(针刺法)各30例,以H-B评价系统及参照日本颜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来评价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方法:取穴:采用主穴、循经取穴及随症配穴。主穴取攒竹、太阳、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下关、翳风、风池、合谷。随症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辨证配穴:风热证加大椎;风寒证加曲池。针刺手法: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手法,留针30分钟。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连续输出,波长为632.18nm,输出功率5.OmW;光斑直径1.0 cm,照射距离穴位皮肤0.5cm)。操作:针刺后,调节光子中医信息治疗仪输出功率,并将其探头放在面部穴位皮肤上,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选取患侧翳风穴及健侧合谷穴进行照射。在治疗过程中,探头必须与穴位垂直开紧贴皮肤,每次照射15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按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治疗组患者评分属轻度者8例,中度10例,重度12例;对照组评分属轻度者9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评分显著上升,前后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综合评分对比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认为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面,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96.66%)要高于对照组(76.67%)。说明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时,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优于一般针刺法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结论1.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显著。2.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具有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可作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较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