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Dyna CT与2D及3D DSA在颈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以探讨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病例来源与分组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112例分为2组,Ⅰ组55例在拥有DynaCT功能的Siemens双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手术室治疗,Ⅱ组57例在无DynaCT功能的Siemens单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手术室治疗。(2)检测指标:①破裂口位置判断敏感性,比较二者在夹层破裂口处内膜瓣可视性及大小的判断;②辨别夹层病变长度敏感性,比较二者在对病变远近端正常血管管径的判断;③选择支架覆盖长度与病变长度的比值,比较此值目的尽量减少支架对正常血管覆盖,减少支架内血栓风险;④术后随访治愈率及复发率情况,6个月及1年行DSA复查;⑤DynaCT检查辐射剂量安全性。(3)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Ⅰ组55例病例中夹层破裂口位置明确显示33例,显示不明确22例。Ⅱ组57例病例中夹层破裂口位置明确显示17例,显示不明确40例,Ⅰ组病例在破裂口位置判定上优于Ⅱ组(P<0.05);(2)Ⅰ组55例病例中夹层病变远近端正常血管判断明确49例,判断不明确6例。Ⅱ组57例病例中夹层病变远近端正常血管判断明确41例,判断不明确16例,Ⅰ组病例在夹层病变远近端正常血管判定上优于Ⅱ组(P<0.05);(3)分别统计Ⅰ组55例病例支架覆盖长度与夹层病变长度比值及Ⅱ组57例病例支架覆盖长度与夹层病变长度比值,Ⅰ组病例在比值上小于Ⅱ组(P<0.05);(4)两组病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即刻与随访期夹层动脉瘤完全栓塞率Ⅰ组患者显著高于Ⅱ组患者(P<0.05);(6)通过减少手术透视操作时间及摄片次数可抵消因行DynaCT检查增加的辐射剂量。结论通过比较术中应用Dyna CT与2D及3D DSA治疗病例,应用Dyna CT:(1)可提高对夹层动脉瘤破裂口位置的判定;(2)可提高对夹层病变结构及夹层病变长度判断的准确性;(3)可提高支架选择覆盖病变准确性,减少支架对正常血管覆盖长度;(4)可提高手术初次治疗完全栓塞率,减少术后复发率。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并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同时应用Dyna CT并未增加术中辐射剂量给病人及术者造成额外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