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及教育教学的最关键要素,其所扮演的具体角色直接关乎着未来教育发展的质量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作为社会情境下的具体人,其所扮演的角色总伴随着社会场景/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无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嵌入,以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然会遭受时代的冲击,且教师又会被赋予新的时代角色和使命。为此,迈入智能时代,我们教师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角色危机?智能时代又会赋予我们教师什么样的时代使命?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该重构出什么样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重构的具体实践阻力有哪些?教师又该如何实现其“新”角色的重构等问题便构成了本研究的基本脉络。带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以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为逻辑起点,以智能时代教育的现实样态和教师角色危机为研究的现实切入点,以教师角色为研究元点,遵循“回顾与总结历史——观照与审思现实——预测与建构未来——探析与寻找路径”的研究理路,在充分查阅社会学、传媒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多元研究方法,融合历史与现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以期探求并建构出与智能时代发展相适应、与育人目标相契合、与教师专业身份相统一的新型教师角色。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迈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危机产生并加剧,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智能技术裹挟教育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革不无关系。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战略对教师角色进行了考量与重塑。因此,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契机,本文提出在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构的这一议题,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该部分,从理论上澄明了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进行重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及其超越。该部分主要采用文献法系统梳理了教师在口语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印刷和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在系统梳理教师角色演变的历史样态之后,总结出教师角色历史演变存在着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技术性与人文性“交互缠绵”和自觉性与被动性相统一的特征。与此同时,也揭示了内隐在教师角色变革现象之下的媒介技术逻辑、时空逻辑和实践价值逻辑。“读史使人明智”,通过梳理教师角色历史演变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得出适应与超越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发展的内在规律,即适应性是教师角色历史演变规律之必然要求,超越性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内在诉求。第三部分,智能时代教育的现实样态和教师角色危机的现实表征。本部分由大而小、由教育的现实样态聚焦于教师角色的现实样态,以此来具体呈现智能时代教育之“变”和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危机之表征。其中,智能时代的教育时空、知识样态、教育方式、教育信息流动模式之“变”,决定了智能时代生态环境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必然性,而这,亦决定了教师角色变革的必然性。审视现实,当前,教师角色正面临着边缘化、工具化和模糊化的危机。阐明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危机的具体表征,既回应了研究缘起,即教师角色危机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现实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也承上启下地引出本研究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的重构。第四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确立。本部分首先开门见山地指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根本立场在于由教学条件、教学关系和教学行为所构成的教学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确立过程应该是有理有据的。本文紧接着阐释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依据,具体从三个视角展开:一是基于对相关“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文本分析的政策视角,二是基于相关学者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探究,三是基于本文作者对一线教师访谈内容分析的实践视角。再者,论文在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理上建构了一个包括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动力机制、价值逻辑和过程逻辑三个维度在内的理论逻辑框架。其中,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危机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变革,构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内外动力机制;“育人为要”、“融合共生”、“以学为本”和“智慧创生”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价值基点、价值选择、价值规定和价值诉求,这便构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价值逻辑;“新媒介——新场景——新角色”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过程逻辑。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的主体章节,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更是本文的“定基”和“定调”部分。第五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类型。此部分在回眸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建构了智能时代应然教师“角色丛”:就教师作为“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主动适应者而言,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可“上”可“下”的多面型教师、可“专”可“全”的复合型教师、可“主”可“辅”的灵活型教师;就教师作为助力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增能者”角色而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力、计算思维及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力;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角色而言,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精准画像师和分析师、自主学习的学习顾问、深度学习的场景构建者;就教师成为学生“完善人性、绽放生命”的人生导师角色而言,教师应该以立德树人为育人之根本要义、以充盈学生精神生命为目标、以“唤醒”学生生命之自觉为育人之最高旨趣。第六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实践阻抗分析。该部分从教师自身、教育制度、新兴技术和社会文化四个视角具体分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实践阻抗。其中,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式微、行为意向的孱弱和相关专业知能的欠缺,是根源于教师自身实践阻抗的主要因素;教育制度方面的实践阻抗包括传统班级授课制的“藩篱”、科层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囚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阻隔;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无力感、焦虑感和自我疏离感是导致教师对新兴技术疏离感的主要原因;另外,技术理性文化的“膨胀”、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枷锁”、考试文化的“桎梏”和相关课程与教学文化的羁绊,亦是阻隔教师在智能时代实现自我角色超越的文化阻力。这些相关阻抗都是横亘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重构的“拦路虎”,需要我们予以特别关注。第七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路径的探求。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该部分就是解决“如何实现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问题。基于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要解决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建构问题,作为建构的主体,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价值转向,教师要升华自我认知和重新自我定位,应逐渐转向“精准服务者”、智慧创生者和哲人教师的角色。二是要超越惯习,教师要学会对传统惯习进行批判和超越,以实现对自我行为受控于技术理性文化、个人文化、应试教育体制、科层化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超越,并塑造出人文理性文化与技术理性文化相融合新惯习、构建“技”“艺”融于一身的教学评价新惯习、在“用户本位”的理念下塑造新教学惯习、创建跨领域及跨专业的强大教师共同体和激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在生长点。三是要提升自我素养,加强教师在智能时代为师的胜任力,即教师要完善教师专业品性,积淀为师之“魅”;教师要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夯实为师之“资”;教师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为师之“实”。第八部分,结语。该部分强调了教师角色研究议题的历久弥新性和情境性,因而教师角色的确立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故此,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将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