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建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l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及教育教学的最关键要素,其所扮演的具体角色直接关乎着未来教育发展的质量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作为社会情境下的具体人,其所扮演的角色总伴随着社会场景/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无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嵌入,以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然会遭受时代的冲击,且教师又会被赋予新的时代角色和使命。为此,迈入智能时代,我们教师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角色危机?智能时代又会赋予我们教师什么样的时代使命?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该重构出什么样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重构的具体实践阻力有哪些?教师又该如何实现其“新”角色的重构等问题便构成了本研究的基本脉络。带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本研究以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为逻辑起点,以智能时代教育的现实样态和教师角色危机为研究的现实切入点,以教师角色为研究元点,遵循“回顾与总结历史——观照与审思现实——预测与建构未来——探析与寻找路径”的研究理路,在充分查阅社会学、传媒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多元研究方法,融合历史与现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以期探求并建构出与智能时代发展相适应、与育人目标相契合、与教师专业身份相统一的新型教师角色。本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迈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危机产生并加剧,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智能技术裹挟教育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革不无关系。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战略对教师角色进行了考量与重塑。因此,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契机,本文提出在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构的这一议题,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该部分,从理论上澄明了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进行重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及其超越。该部分主要采用文献法系统梳理了教师在口语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印刷和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在系统梳理教师角色演变的历史样态之后,总结出教师角色历史演变存在着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技术性与人文性“交互缠绵”和自觉性与被动性相统一的特征。与此同时,也揭示了内隐在教师角色变革现象之下的媒介技术逻辑、时空逻辑和实践价值逻辑。“读史使人明智”,通过梳理教师角色历史演变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规律,得出适应与超越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发展的内在规律,即适应性是教师角色历史演变规律之必然要求,超越性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内在诉求。第三部分,智能时代教育的现实样态和教师角色危机的现实表征。本部分由大而小、由教育的现实样态聚焦于教师角色的现实样态,以此来具体呈现智能时代教育之“变”和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危机之表征。其中,智能时代的教育时空、知识样态、教育方式、教育信息流动模式之“变”,决定了智能时代生态环境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必然性,而这,亦决定了教师角色变革的必然性。审视现实,当前,教师角色正面临着边缘化、工具化和模糊化的危机。阐明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危机的具体表征,既回应了研究缘起,即教师角色危机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现实切入点和逻辑起点,也承上启下地引出本研究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的重构。第四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确立。本部分首先开门见山地指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变革的根本立场在于由教学条件、教学关系和教学行为所构成的教学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确立过程应该是有理有据的。本文紧接着阐释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依据,具体从三个视角展开:一是基于对相关“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文本分析的政策视角,二是基于相关学者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探究,三是基于本文作者对一线教师访谈内容分析的实践视角。再者,论文在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理上建构了一个包括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动力机制、价值逻辑和过程逻辑三个维度在内的理论逻辑框架。其中,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危机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变革,构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内外动力机制;“育人为要”、“融合共生”、“以学为本”和“智慧创生”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价值基点、价值选择、价值规定和价值诉求,这便构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价值逻辑;“新媒介——新场景——新角色”是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确立的过程逻辑。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的主体章节,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更是本文的“定基”和“定调”部分。第五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类型。此部分在回眸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建构了智能时代应然教师“角色丛”:就教师作为“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主动适应者而言,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可“上”可“下”的多面型教师、可“专”可“全”的复合型教师、可“主”可“辅”的灵活型教师;就教师作为助力学生数字化生存的“增能者”角色而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力、计算思维及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力;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角色而言,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精准画像师和分析师、自主学习的学习顾问、深度学习的场景构建者;就教师成为学生“完善人性、绽放生命”的人生导师角色而言,教师应该以立德树人为育人之根本要义、以充盈学生精神生命为目标、以“唤醒”学生生命之自觉为育人之最高旨趣。第六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实践阻抗分析。该部分从教师自身、教育制度、新兴技术和社会文化四个视角具体分析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实践阻抗。其中,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式微、行为意向的孱弱和相关专业知能的欠缺,是根源于教师自身实践阻抗的主要因素;教育制度方面的实践阻抗包括传统班级授课制的“藩篱”、科层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囚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阻隔;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无力感、焦虑感和自我疏离感是导致教师对新兴技术疏离感的主要原因;另外,技术理性文化的“膨胀”、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枷锁”、考试文化的“桎梏”和相关课程与教学文化的羁绊,亦是阻隔教师在智能时代实现自我角色超越的文化阻力。这些相关阻抗都是横亘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重构的“拦路虎”,需要我们予以特别关注。第七部分,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路径的探求。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该部分就是解决“如何实现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建构”的问题。基于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要解决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建构问题,作为建构的主体,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价值转向,教师要升华自我认知和重新自我定位,应逐渐转向“精准服务者”、智慧创生者和哲人教师的角色。二是要超越惯习,教师要学会对传统惯习进行批判和超越,以实现对自我行为受控于技术理性文化、个人文化、应试教育体制、科层化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超越,并塑造出人文理性文化与技术理性文化相融合新惯习、构建“技”“艺”融于一身的教学评价新惯习、在“用户本位”的理念下塑造新教学惯习、创建跨领域及跨专业的强大教师共同体和激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在生长点。三是要提升自我素养,加强教师在智能时代为师的胜任力,即教师要完善教师专业品性,积淀为师之“魅”;教师要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夯实为师之“资”;教师要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为师之“实”。第八部分,结语。该部分强调了教师角色研究议题的历久弥新性和情境性,因而教师角色的确立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故此,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将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其他文献
步行是人们最基础的出行方式,而出行工具的多样化,步行环境的品质下降,导致人们的步行出行意愿有所降低。鼓励低碳出行是近年来不断被提及的话题,对步行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收集国际上已有的典型步行性测度研究方法,从多源数据、步行活动观察记录、步行环境感知三种研究方式切入,列举多种相关研究方法,从而对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在研究方式上,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方式在数据获取上更加多样化
期刊
如今在进行分层采油作业时高含水后期技术较为关键,若石油企业能够在开采过程灵活发挥技术优势,便可大幅降低分层采油难度与成本,还能从根本增加石油开采效率。基于此,本文以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的特点与现状为基础,继而针对几种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的应用要点展开进一步分析,最后指明科学应用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期刊
针对半水磷石膏凝结时间过快的问题,选取五种典型缓凝剂——柠檬酸、酒石酸、骨胶、葡萄糖酸钠及三聚磷酸钠,探究不同掺量的缓凝剂对半水磷石膏浆体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硬化体抗压强度、水化放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的五种缓凝剂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延长半水磷石膏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减少半水磷石膏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在0.1%的低掺量情况下,缓凝效果最好的是酒石酸和葡萄糖酸钠,初凝时间、终凝时间都达到了未加
期刊
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石油是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石油生产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此外,由于我国的地质和地形比较特殊,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石油开采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因此,相关人员加强对高含水后期分层采油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将其合理应用到实际的石油工程中,能有效提高采油的成效。
期刊
缓凝剂少石膏水泥是石膏资源缺乏地区水泥生产的技术途径之一。对比研究缓凝剂少石膏水泥(RLGC)与P·O 42.5R水泥配制混凝土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RLGC水泥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流动度损失;虽然所配制混凝土7d抗压强度比P·O 42.5R水泥的低,但后期差距逐渐缩小;两种水泥配制混凝土的电通量和130次冻融循环损失率接近,RLGC水泥混凝土碳化7d的碳化深度显著提高,但碳化14d后两者碳化深度基本
期刊
介绍瓮福紫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酸装置生产现状,针对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工艺优化、管理优化和水平衡改进,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能连续稳定运行,且生产的水泥缓凝剂产品指标优于市场指标。
期刊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可谓是至关重要。然而,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抽象知识的呈现,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科学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虚拟现实技术自身具备的优势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若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具体知识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将会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
学位
目的:大风子膏封包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肥厚性皮损,与对照组氯地松乳膏比较,评价大风子膏封包治疗肥厚性皮损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为大风子膏封包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肥厚性皮损的应用推广提供客观数据支撑。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8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大风子膏封包治疗,对照组予氯地松乳膏封包治疗,二组涂药均为每晚1次,涂药后用塑料保鲜膜封包患处8h后除去保鲜膜,封包
学位
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制定高质量住房发展策略成为当下激发城市活力、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伴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我国的住房供需矛盾已逐步从总量短缺转向结构性供给不足,对住房体系构建、空间分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深入剖析伦敦的住房发展经验,在系统梳理伦敦住房政策演进历程的基础上,从政策导向、技术方法、实施管理等方面分析伦敦住房规划的编制方法与要点,
期刊
旧城更新演进中的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伦敦近百年的旧城更新历程中,泰晤士河南岸Coin Street片区的文化空间演进历经类型增多、分布变广的过程;从社区教堂点状分布,发展成为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多类文化空间网络化分布。进而从文化定位、格局建构、空间培育、治理主体、民生保障、技术支撑六方面总结文化空间建设经验。就中国现阶段旧城更新中的文化空间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文化空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