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巴迪欧“非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iugangh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兰·巴迪欧是20世纪法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继德里达之后又一个走向世界哲学舞台的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的原创性哲学以数学为基础,其事件哲学在20世纪晚期哲学乃至新世纪的哲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考察巴迪欧建立在其事件哲学基础之上的“非美学”思想,主要探讨“非美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包括其形成背景、基本特征、哲学基础及其艺术批评实践等方面。除绪论、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这六章总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问题篇、理论篇和实践篇。绪论部分交代了问题的源起,对本文选题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澄清。然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作出介绍和界定,首先介绍巴迪欧的四副面孔,即作为数学家、哲学家、作家、批评家的四重身份,其次重点对巴迪欧的“非美学”概念的译名问题进行系统的清理,指出“非美学”译名的合理性和“反美学”、“内美学”等译名的不准确性。再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巴迪欧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本文的第一部分是问题篇,主要探讨“非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特征。通过第一章中对“反美学”的反思和第二章对三种传统美学方案的辨析,第三章中正式提出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及其方案,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阐述。第一章主要围绕“反美学”的问题,探讨后现代语境中当代美学的困境及其出路。在盛行解构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后现代语境中,真理危机日趋严重,“反美学”由此出现。“反美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其一是现代派的反美学,以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审丑为主要特征;其二是后现代的反美学,主要表现为跨学科的大众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等方面。巴迪欧并不赞同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真理的行动,他明确反对朗西埃式的反美学,相信真理的存在,坚守艺术的独立品格,因此他在后现代语境中提出了“非美学”新方案。第二章主要辨析传统的三种美学方案。巴迪欧在《非美学手册》中以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为突破口,将传统的美学分为三种方案,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既有美学史的重新书写,其“重述美学史”的意义不容低估。巴迪欧认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即艺术可以把握真理与艺术不能把握真理。就艺术可以掌握真理来说,主要体现为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浪漫式美学方案,在这种美学方案中,真理内在于艺术,但这种真理是普遍性的,凌驾于艺术之上,它自主地选择是否以及在何种艺术中敞开。在巴迪欧所提出的分类原则和例证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深化了浪漫式美学方案的辨析,认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标举“道理”、“存在”与“原型”。就艺术不能把握真理来说,主要分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教诲式美学方案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式美学方案。巴迪欧认为,教诲式美学方案主张艺术不能把握真理,它只能展现真理的效应,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关于艺术如何表现真理效应,笔者立足巴迪欧的论述并加以深化,将教诲式美学方案分为直白型与隐晦型。古典式美学方案认为,虽然艺术不能把握真理,但它没必要一定去寻求真理,艺术主要起疏泄情绪、净化心灵的作用。本章重点辨析了在巴迪欧观点之上延伸出来的卡塔西斯、精神分析和中国化的古典式美学方案。巴迪欧通过归纳以上三种传统美学方案有效地总结了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然而在这三种传统美学方案中艺术都不具有独立性,而且它们在当前已经饱和,无法解释当下的艺术创作。于是“非美学”应运而生。第三章主要阐述“非美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并揭示它对传统美学方案和反美学的超越性。“非美学”方案强调艺术对于哲学的独立性,主张艺术是真理的生产者,反对传统的美学思辩,倡导在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作品中探寻“内哲学效应”。在这种巴迪欧自谓的第四种美学方案中,艺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不再是真理的附庸,而是哲学的前提。此时艺术可以把握真理,真理内在于艺术,而且艺术所生产的真理具有独特性。在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上,“非美学”方案兼具真理的“内在性”和“独特性”,而浪漫式方案中,真理具有内在性却不具有独特性;教诲式方案中,真理具有独特性但没有内在性;古典式方案中,真理既不具有内在性也不具有独特性。由此体现了“非美学”的超越性。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理论篇。这一部分主要深入探究巴迪欧“非美学”的哲学基础,即巴迪欧的真理观与主体观,分别对应于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主要探讨巴迪欧的真理观。第一节首先探讨作为本体论的数学,因为巴迪欧的真理观与数学密不可分。巴迪欧的哲学是以现代数学作为基石的,他认为数学是本体论,是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科学。巴迪欧的真理观主要是源于康托尔和保罗·科恩的集合理论,他以集合理论为基础来理解所有的现象与状态。巴迪欧认为作为存在身份的存在是无法被表现的,为此他提出了情境的概念,情境是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也是一种表现出来的存在,其中包含了多元、计为一的制度或结构。情境通常被理解为事件发生的场所。巴迪欧还通过集合与幂集的区别,将情境分为情境(结构)与情境状态两种类型,他将这些来自数学集合的概念,放到哲学的系统和范畴中进行思考。第二节探讨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以及真理与事件的关系。在巴迪欧看来,并不是每一件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事件,而事件主要存在于事件场所,事件场所部分处于情境中。巴迪欧将特殊的、不稳定的和非常规的多元称为事件场所。他还将存在分为常态、赘生物与奇点三种类型,并认为奇点反对赘生物和常态,是历史存在的本质属性,尤其是事件场所的本质属性。事件场所与情境中的奇点,即独特的多元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情境中都能够有事件场所,巴迪欧将情境分为自然情境、中立情境和历史情境三种类型,只有在不稳定的历史情境中,事件才有可能显现。事件由其所在的事件场所与自身共同构成,它是不可在情境中显现的元素,但又超越了情境中的运算方式,虽不能被计为一,但也不能归为零,它呈现出一种“超一”的姿态,与情境相关却超越了情境,而这一切构成了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在巴迪欧看来,事件是真理的起点。真理是被假设完整的脱殊忠诚程序所积极调查的那些项的再集合。真理是情境的无穷子集,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踪迹。真理是难以察觉的,它不会落到百科全书的任何限定词下。他借用拉康的术语认为,真理在知识里凿洞。巴迪欧强调真理是整个情境的真理,是情境之存在的真理。第三节探讨真理的生产程序。巴迪欧认为真理的生产程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政治、艺术、科学和爱。他认为艺术真理具有内在性和独特性,它最终是一个艺术程序,一个艺术配置,一种脱殊的多元,无法被命名。艺术真理由艺术事件所引发,但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能成为事件。第五章主要探讨巴迪欧的主体观。巴迪欧认为存在着两种传统的主体观,即唯心主体观与唯物主体观。与唯物主义主体范式将主体简化为身体不同,唯心主义主体范式将主体与身体彻底地分离开来。巴迪欧认为唯心主体观重视死亡中生命的体验,而唯物主体观注重生命中死亡的体验,前者等同于宗教般的牺牲,后者属于世俗的享受。巴迪欧认为当今世界就是享受与牺牲之间的战争,但都指向死亡,所以他提出了第三种主体范式。在新的主体范式之下,主体与身体之间具有同一性,既不可分也不可约,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殊性,巴迪欧给出的是主体化的身体,这一新的身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而出现。巴迪欧提倡的是忠诚主体,他反对模糊主体和反作用主体。他认为主体是超出情境的配置,但是主体与身体的结合,使它仍旧可以显现在情境中。巴迪欧理解的主体处于真理生成的轨道之中,它居于事件与真理之间,所以主体必须是忠诚的,它要对事件忠诚。巴迪欧认为主体具有瞬时性和持续性,他以此将主体分为了主体化与主体进程。主体化具有破坏性和暂时性,它通常标志着主体在情境中出现的时刻,与介入相联系,并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焦虑和勇气,主要表现为起义和暴动。主体进程是破坏后的重新组合,它是持久的,目的在于对当时情境的重组,通向的是超我与公正。超我是恐怖的主体进程,具有保守性。在巴迪欧看来,焦虑和勇气、超我与公正,四者之间的排列组合可构成不同的主体类型及其功能。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实践篇,即第六章,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巴迪欧的“非美学”艺术批评实践。首先概述巴迪欧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在巴迪欧心中,艺术是通过感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普遍性,与金钱、权力以及全球化所造成的强制性普遍性不同,艺术真理与科学、政治和爱生产的真理也不同,它带有感性的特质。艺术真理是理念在感性中的突然发生。艺术新的普遍性是在感性中理念突然发生的新形式的创造。艺术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具有创造、反抗和解放的力量。巴迪欧希望建立一种新的艺术主体,它既不是“享受”也不是“牺牲”,艺术主体所通向的是一种创造,而不是死亡。艺术的主体不是艺术家,艺术的主体存在就是艺术作品。巴迪欧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帝国艺术”,主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混合物”。在概述巴迪欧的艺术观之后,以马拉美诗歌和瓦格纳音乐为个案,具体探讨巴迪欧的诗歌批评和音乐批评的实践形态。巴迪欧的诗歌批评策略分为三步:首先将诗歌从常规的诗学即既定情境中拉出来;其次将诗歌以散文的形式进行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散文状态回归诗歌之中,体味其中的真意。他认为马拉美诗歌是一个艺术事件,在其文本的空无之处成就了事件场所,走向了真理的生产之途。巴迪欧对瓦格纳音乐的解读与尼采、阿多诺、拉库-拉巴特截然不同,他不认为瓦格纳音乐与法西斯主义或文化工业有关,相反他认为瓦格纳音乐是伟大艺术,是能够生产真理的艺术事件,体现了一个新的艺术主体的忠诚。结语部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位柏拉图主义者,巴迪欧常被人误解为传统与守旧,但他并非传统的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实现了对柏拉图的回归与超越。其次,朗西埃认为巴迪欧是一位扭曲的现代主义者,实际上巴迪欧是一位后现代之后的思想家,实现了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超越。最后阐明巴迪欧思想的意义和前景,他几乎完成了尼采、福柯、德里达等人晚年未曾完成的哲学和美学的双重重构使命。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我国GDP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解决了我国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我国的财政收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民营企业作为民间资本独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使得水体中氮、磷污染日益严重,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显现,为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
羊传染性脓疱(contagious ecthyma)俗称“羊口疮”,是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羊口疮病毒(orf virus, ORF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绵羊和山
本文分析回顾了百年来法国文学汉译历程。
信息安全涵盖很多层面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也不再只是通讯交流的工具,信息安全从以往的神秘莫测变成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祖国未
今麦郎董事长兼总裁范现国日前在第八届世界方便面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方便面消费上,目前我国按份数来说是全球第一,这是因为我国有13亿人口;但是按照人均的年份数来算,
将不同浓度丙泊酚作用于脂多糖(LPS)激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24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变化。结果随丙泊酚浓度的升
生产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合作竞争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生产外包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专注于自己的
本文首先立论 :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对旅游文化有所建树。然后对芥川氏《中国游记》作“旅游———一种文化体验”等 5方面解读 ,予充分论证。同时 ,通过对《中国游记》
旅游小城镇是旅游目的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景观建设关系到旅游小城镇的形象以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旅游小城镇建设在向大城市形象靠拢的同时,却面临着“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