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角度对比分析亚瑟·韦利(1889-1966)和刘殿爵(1921-2010)翻译的《论语》英文译本。生态翻译理论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在2004年出版的《翻译选择适应论》一书中,胡教授将翻译理论与生态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在达尔文“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中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即适应选择”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过程看成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适应和选择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从生态翻译这一全新的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做出了新的解释。基于这个理论,本文拟对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的两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作对比研究分析。《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儒家思想的经典,成书于战国初,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记载,是关于孔门师生言行的一本语录体,承载了孔子的教育、政治和军事思想等。《论语》最初被翻译为外文是在16世纪,后来不少翻译家和学者尝试着重新翻译,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辜鸿鸣,刘殿爵,亚瑟·韦利等。本文以韦利和刘殿爵的译文为对比版本,前者在西方读者中接受程度很高,被认为是在西方世界中打开着一扇窗,后者在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比两位译者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对两个英文版本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人们对《论语》的理解并促进跨文化交际。本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意义、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前期相关研究,包括对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英译本的研究以及生态翻译学研究;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重点介绍生态翻译理论的定义、翻译过程、评价标准及创新等;第四部分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例研究,分别从适应和选择两大方面对两个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在适应方面,就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交际方面以及译者自身对翻译环境的适应进行分析。在选择方面,从语言、文化、交际以及其他层面对译者的选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两个译本各自的优劣,总结两位译者的适应和选择的不同程度,刘版翻译在文化层面优于韦利版翻译,而韦利版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又优于刘版,在交际层面,两个版本不相上下,但刘版译文略微胜出;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尾部分,印证生态翻译理论在解释翻译现象中的可行性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