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创作的公式化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_wsx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伤痕文学”拥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史价值。它打破了“文革文学”的僵化模式,拓展了写作题材和创作风格,给文革后的文坛注入了新能量。然而,在肯定“伤痕文学”价值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伤痕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极端模式化的“文革文学”相比,“伤痕文学”的确表现出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可是,细读“伤痕文学”作品,也不难发现明显的公式化现象——人物形象雷同,故事情节相似等。公式化现象是文学创作的禁区,文学界也多次开会批判此类现象,然而,创作者却难以回避。公式化现象如同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子,伴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一路走来。它早已被人注意,却难以去除,因而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伤痕文学”为切入点,立足于“伤痕文学”小说作品,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对“伤痕文学”的公式化现象进行整体观照,试图从表现、成因及影响反思等方面对“伤痕文学”的公式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伤痕文学”公式化现象的表现。这一章介绍了“伤痕文学”的创作背景和风靡盛景,并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对“伤痕文学”的公式化现象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是人物形象创作的公式化,主要有三类人物:以“红卫兵”为代表的无意识犯罪者,以老干部为主的心灵拯救者以及以“四人帮”爪牙为代表的灾难造就者。其次是故事情节创作的公式化,分别从受难—拯救模式、“二元对立”模式、光明结尾模式进行说明。第二章分析了“伤痕文学”公式化现象的成因。一是从党的文艺政策等外界因素出发,讨论其对“伤痕文学”创作的公式化影响;二是讨论文学刊物对“伤痕文学”创作的干预;三是从创作者自身创作心理和局限出发,讨论公式化创作的内部原因;四是从作品接受方面分析评奖制度、读者反馈等对公式化创作的推动。第三章讨论“伤痕文学”公式化创作的双重性。从积极方面看,创作的公式化现象对愈合社会创伤心理,激发社会人民投入到新时期建设起到正面作用,同时,公式化现象还反映出文革后初期的时代特征;从消极方面看,“伤痕文学”的公式化现象阻扰了文学的多样性发展,也纵容了不健康的文化心理。
其他文献
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基于工业计算机的数控系统,但这种专业领域的控制系统集成化程度比较高,一般不可裁剪,价格昂贵,只有大型的企业能
在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人地协调观"视为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谋求人地协调的思想由来已久,这一思想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针对目前无绝缘轨道电路JTC(Jointless Track Circuit)补偿电容故障诊断方法对补偿电容多故障情况检测不准确、无法充分利用历史监测数据且算法及时性不高、过度依赖于模型的
正确把握负债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认识新时期的农户家庭福利状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量化依据。本文借助CHIP2013年农户调查数据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寡妇形象不胜枚举,追根溯源寡妇是封建父权制文化的受害者。在封建社会,强大的父权文化思想禁锢着她们的思想与情感,她们大多处于物质匮乏的生存困
萧红(张乃莹),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在短暂的三十年生命里发表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丰富的作品,为后世所喜爱。这些文体丰富的作品大多是萧红在逃离当下生活和追寻自
明末女词人的大量涌现,为明清两代女性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性别书写作专门探讨,即以性别化的书写特征为关注点,考察明末清初时期女词人创作的具体情
在当代文坛上,古华创作的《芙蓉镇》曾经备受关注,不但小说自身在叙事艺术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影视创编思路和文化市场范围不断扩充与拓展的社会背景下,对各种艺术载体进行改编
中国一直以来被称为一个人口大国,基数庞大。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截止到2010年,总人口为13.39亿人。同时,根据来自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中国国家计生委2011年7
唐代詩歌是我國詩歌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代也是音樂與文學共同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階段,文化交融,各種樂器盛行,特別是管吹樂器的流行,促使唐代詩人們創作了大量以管吹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