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确定先秦两汉时期的楚越之地,即汉代荆、扬二州的大部为研究的重点地区(即江南地区),重点研究该地区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纺织业的发展。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江南纺织的起源。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最下层(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蚕桑信息,当时尚处于野蚕驯化的时期,稍后的江南地区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发现了丝、麻织品的实物,对实物的分析表明,良渚文化已完全进入到家蚕丝利用的新时期。史前时期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则以大量纺轮的出土为特色,代表了原始纺织的文化的另一表达形式。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是我国原始纺织发生较早和较为集中的地区,这里是我国原始纺织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二)江南纺织原料的生产。纺织原料生产,即蚕桑麻葛的生产是纺织生产的第一环节。江南的蚕桑自史前时期即有着良好的基础,桑树种植普遍,蚕种不断改良,到南朝时培育出优良的蚕种八辈蚕,并在江南地区一直流传到唐代以后。对蚕丝生产至关重要的桑树,最早在汉代才出现地桑品种,江南地区的优质桑种湖桑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而麻、葛的种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江南地区的特色,特别是江西的苧麻业和吴越之地的种葛业在全国显得十分突出。 (三)江南地区的纺织生产。该时期江南地区的纺织生产同全国其他地区(主要是北方地区)具有相同和相似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形式,以民间的普遍的家庭手工生产为主,耕织并重、男耕女织、晴耕雨织和相从夜织。楚国有关“织室”的官印材料和楚地纺织品上的文字印记等表明,官营的专门化的作坊生产实行“物勒工名”的制度,楚国都城的织室生产为汉代所继承,这便是汉长安城的织室。但江南地区作坊式的官营生产不如北方盛行。先秦两汉时期,我国形成了黄河下游、四川盆地和两湖地区三大纺织生产的中心,江南地区除两湖在秦秋战国时期开始突起成为纺织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东南江浙一带史前期就已有良好的基础,先秦时期的麻葛纺织生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到汉代影响到京城贵族阶层的衣饰风俗,可以视为同时期我国纺织业的次中心区之一。 (四)纺织机具和印染技术。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原始的踞织机(腰机)构件,根据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的织机构件的排列情况复原的踞织机是一种类似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的腰机。西周可能出现台式固定织机,但台式织机到汉代才成为在纺织生产中普遍使用的织机形式,这种织机采用倾斜经面、脚踏提综,并配有相应的提花机件,大大提高了织造的效率和织品的质量,减轻了织者的劳动强度。与织机的改进同步进行的是纺车、纬车、梭子和提花技术的进步,它们均成熟和普遍使用于汉代。江南地区的印染技术起步也较早,江西贵溪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出土型版印花的织品实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实物和广州南越王墓铜印花版的发现,说明这种类似盖章式的型版印花工艺在汉代得到普及和推广。 (五)江南地区的织品种类。江南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使该地区织物竞添花样。先秦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纺织品种类已较齐全,今天所见的织物的品种在战国时期的楚墓中都有发现,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物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目前仍是最多的。根据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织品种类大要有白纻、葛布和丝织品的绢、缣、纱、罗、锦、绮、带(组)等。过去人们所称道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扬州土贡“织贝”,并不是带有贝纹的织锦,而是产自海南岛的木棉织物,是汉代“广幅布”和后世黎锦的源头,不在本文所述之范围。 (六)江南地区的纺织文化。江南很早就形成具有特色的蚕俗,这是该地蚕桑丝织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江南地区纺织品的色彩、纹样更是江南纺织文化的外在表现,这使纺织品本身成为文化的载体。纺织品上变化多端的菱形纹、云气纹、龙凤纹和动植物纹,既有江南地区的地方特点,又反映出战国秦汉南北文化融合的趋势。 最后,根据对江南地区早期纺织的研究,把魏晋以前的纺织生产划分为四期: 第一期:史前期。这是原始纺织生产的时期。该期又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是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期:商代和西周。这是传统纺织技术的萌芽期。 第三期:春秋战国。传统纺织技术走向成熟的时期。 第四期:汉代。纺织生产的第一个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