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角度初步研究了不同品种油茶抗炭疽病的机制,结果如下: 经过对8个品种油茶野外调查以及对其材料的反复试验,可以初步认定攸县油茶、徽州大红、徽州小红、舒城大红四个品种为抗炭疽病品种,发病率都在10%以下,其中攸县油茶基本不发病;而舒城大青、徽州小青二个品种为易感病品种,发病率在50%以上;而徽州大青、罗汉果介于这两者之间。 果皮相对肿胀度测定结果表明,相对肿胀度较高的品种一般易感病,反之抗病,如易发病的舒城大青,徽州大青、徽州小青等相对肿胀度都在70%左右;抗病性较强的攸县油茶、徽州小红等相对肿胀度在50%左右。本试验中也存在抗性强的徽州大红含水量反而最高,达到75.69%,舒城大红含水量亦很高,这可能与果皮含有复杂的化学物质,以及所有品种虽然在同一时期采摘,但其生长季节不整齐等因素有关。 不同品种果皮浸提液对炭疽病菌孢子的萌发有着较大的影响,且芽管萌发长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抗性品种的浸提液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最强,萌发率都在5%以下,芽管萌发长度也最多只有1.8μm左右;孢子萌发率在50%左右的有舒城大红、徽州大红,前者的菌丝生长略比后者多,但都在3.6μm左右;而青果类型,包括罗汉果在内孢子萌发率都在80%以上,其中在徽州大青的浸提液中孢子萌发率达到了100%,这说明青果类型,特别是徽州大青内存在大量适宜炭疽菌孢子萌发的物质。利用炭疽病菌的孢子接种果汁培养基的试验表明,抗病与感病品种之间差异显著,且这一结果与孢子萌发试验基本一致。 所测8个品种果皮的6种酚类化合物含量中,邻苯二酚和对羟基苯甲酸含量与抗炭疽病关系密切,抗病品种其邻苯二酚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明显偏高,而且比易感病的徽州大青、舒城大青和徽州小青高出近5~10倍。 所测8个品种油茶果皮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中,其趋势是果皮黄酮类含量越高,感病程度愈低。健康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种高于感病品种4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水平的品种间差异较大,4个易感病果皮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比较低,它们的平均酶活性仅802.25酶单位乍,而抗病品种中酶活性都比较相近,且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平均值高达12896.25酶单位/g。 不同品种油茶的分子生物学试验表明油茶的**A浓度在918U咖l符合RAPD分析的要求。聚类分析图反映出来源于全国各主要油茶产区的 17个样品可以分为5组,其中抗病的和感病的相对较为集中,由此可推测出现这种聚类的原因可能是由它们基因组中有相同的DNA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