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化进程一直不可避免地在大部分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生。经历过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三次城市建设思想的转化,发达国家已然开始淘汰郊区化与快速路的卫星城模式。而然,由于经济发展起点低下加上在学术上缺乏独立研究的环境,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准一直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技术领域已有长足进步,但在规划指导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城市微观层面的发展理论上缺乏足够的研究。而针对街区——这一城市最主要的构成单位上,定量分析与设计原亦比较匮乏。作为以其物质层面作为设计对象的艺术设计学,在此方面的理论缺失尤其如此。对一个经济转型时期,并高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种基于定量分析,以满足街区可持续性与其所代表的城市形态为目的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处在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城市街区进行举例,找到各种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满足城市形态延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宽马路和单位大院模式是街区可持续性的物质层面的主要障碍,而经济的不均衡与土地政策的滞后则是本质原因。然后,界定了街区这一城市构成单位的范围与概念。在其物质与物质两方面的组成进行分析,并针对前文中街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什么是“好的街区应该满足的目标”的问题。随后,通过对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城市发展两大理论派系(城市形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介绍与使用,通过比较与总结,得出各种理论的适应性。最为重要的是,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试给出“可持续发展街区”的可定量的,设计指导。再后是本文的重点,结合国内外不同发展阶段街区建设案例,加以实地调研,应用城市形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街区设计与改造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在城市形态学的框架下,对街区与街区环境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方法,用于指导街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并对接下来十年内街区可持续设计趋势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