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诗学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象,而形象的内容和实质就是人内在或外在的生活。文学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光有着自身内在的层次结构,而且关照着复杂的外部组合。文学形象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运动之中,同一类形象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及其流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形象的产生、发展、变异和模糊的流变过程都是内在和外在相互作用与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毋庸置疑,形象(体系)的发展变化与人类日常生活和文论、文学思潮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形象本质观和对美国文学的倾心,促使笔者关注文学文本中的形象诗学。19、20世纪美国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形象组合——新亚当形象体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一命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美国新亚当形象体系在19、20世纪经历了产生、嬗变和模糊的流变过程,而对其每一环节的分析和整个发展过程的厘清将会使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准确而生动地把握美国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美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与特征。 本文总体上是以形象诗学理论为依托,着重对美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新亚当形象作一系统的分析与阐述并对其产生、嬗变和模糊的原因给予关注。论文首先结合文学形象的实质、定义和类型等基本理论指出新亚当形象的由来与主要性格特征。笔者认为,新亚当形象源自于美国清教徒的“天赋使命观”,即相信美国是新的伊甸园,美国人是上帝的特殊选民。其核心性格为精神上的理想主义和生活中的个人主义,这一核心性格主要表现为乐观自信、追求自由平等和有理想而富于冒险。随后通过再现19世纪美国文学中新亚当形象的涌现,以及借助形象组合理论对新亚当形象组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进行的重点论述,充分显示了新亚当形象体系的巨大魅力。继而在形象变异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20世纪上半叶新亚当形象发生嬗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薇拉?凯瑟与菲茨杰拉德的文学作品分析新亚当形象变异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一形象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现实的变化,尤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头几十年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美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哲学、文学思潮。二是形象产生过程中作者的主观作用,即客观现实对作家的心灵冲击。然后,运用形象零散化理论对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实例进行详细地论证,并对20世纪中后期新亚当形象深度模糊的原因作一探讨,主要是由于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学、文论的语言论转向,尤其是受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语言论转向发展至极端而导致文学文本中形象的被肢解和隐退,致使新亚当形象彻底地零散化。论文最后,借助形象评判标准理论对新亚当形象体系作一评价,正是在新亚当原型的基础上不断地渗透当代意识,从而使新亚当形象长立于文学舞台,成为不同时代的后世作家所沿用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 综上所述,以“美国文学中新亚当形象的嬗变与模糊”为题的课题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对美国文学中由美国宗教思想和美国文化观念发展与变化而演绎出的新亚当形象的嬗变过程进行研究,不仅使我们对了解美国社会、文化和文学及新亚当形象发展脉络有一总体把握,同时也对新亚当形象本身所体现出的美国后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突显了自丧失绝对价值观之后美国文学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