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主义是基于这样三层预设的生命观、世界观及历史思维:人类生命的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其本质存在于它在过去时间的整个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价值由其自身存在所规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个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时代或阶段都是人类精神的特殊体现;对它的恰当理解只能用历史溯源的方法,既要根据其所处的环境或语境加以判断,又要从中把握一种特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代人文主义的重要构成,历史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主要是以德国的历史观念与史学实践的专业化为标志,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关精神、文化与史学自主性的一系列思考。同时,历史主义的观念要素和人文精神并非孤立存在于西方文化土壤,这在东方中国的历史思想中则有着最突出的前现代意义上的体现。待至19世纪末以后,西方历史主义虽日渐陷于危机,但伴随着帝国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而传至东方国家时,其洪澜余波则与中国人文传统的历史精神和乾嘉史学运动的遗脉汇流,从而为中国现代新史学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实践参照。本文从“历史主义”这个观念的重新认识入手,尝试对中西历史观念两种文化源流及近代以降的“汇流”加以梳理、比较,通过深入系统地描叙和分析历史主义在其中的思想谱系,揭示历史主义在历史学的专业化和捍卫史学自主性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尝试指出历史主义内涵又是如何被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片面分割的,以及在中国本位文化史观中又是如何被诠释和展现的,进而探讨中国史学现代转型的理论困境及其面对的中西文化问题。全文总共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绪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与写作主旨,以及力求较为深入系统地回顾评析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前贤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思路及方法做出必要的交代。第二至第四章为正文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历史主义的内涵及其西方源流和发展状况,进而通过中西比较,阐述了“东方历史主义”的特征和表现概况。第三章论述了历史主义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新史学理论形成中的思想运作,通过对史学性质问题的由来、历史学的科学化、理性与人文的史学观念以及非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的分别考察,指出历史主义在为论证历史学的人文性及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立性时,更多是以历史学的“艺术论”形式出现的,它在新史学寻求自身定位和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提供了最根本性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时历史学领域的普遍主义和科学主义起到了制衡作用。第四章论述了历史主义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新史学实践中的具体状况,指出其中最有成就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于小叙述、重考证、反对普遍规律的中国历史学派,承接乾嘉考证学传统,汲取西方现代实证史学方法,以重建历史事实为目的;二是中国文化史学的兴起,认为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不同,而是有其自身独特性。通过以王国维、傅斯年、陈寅恪、钱穆等新史学家的史学实践背后的观念为例,进而剖析和讨论他们的历史主义思想所指向的历史时代的文化命运问题。最后,在第五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论述的历史主义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新史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历史主义乃是历史学难以摆脱的一种具有支配性的基本思想,克服其中的相对主义和避免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普遍与特殊这个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