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田土壤风蚀造成土壤流失,引起农田沙化,严重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农业环境。沙尘暴猖獗,影响大气环境,使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为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上深入研究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对环境的危害性,课题进行了野外观测试验和风洞实验,结合风蚀物质的实验室分析,本着农业发展和治理环境的目标,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果:1.临界覆盖量风洞试验结果:在北京春季常见的大风(8~14m/s)情况下,一年两熟秸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土壤风蚀造成土壤流失,引起农田沙化,严重影响土地的生产力和农业环境。沙尘暴猖獗,影响大气环境,使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严重超标。为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上深入研究沙尘暴的形成机理和对环境的危害性,课题进行了野外观测试验和风洞实验,结合风蚀物质的实验室分析,本着农业发展和治理环境的目标,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果:
1.临界覆盖量风洞试验结果:在北京春季常见的大风(8~14m/s)情况下,一年两熟秸秆覆盖地和一年一熟玉米根茬地比传统耕作地表分别减少风蚀量84.2%和59.35%;该地的临界覆盖量为400g/m2。一年一熟农作区玉米根茬可以有效的抑制地表扬尘,风向与行向平行扬尘量最大,垂直最小,45°时介于两者之间。当风速较大时,玉米根茬的根系比一年两熟地区碎秸平铺覆盖的地表有更好的固土作用。在风速高于22m/s的北京北部山区,可以通过留茬和选择适当的行距或行向来有效的抑制风蚀。
2.风蚀预测模型:基于风洞试验数据,结合风沙动力学中的经典输沙率公式,建立了针对北京地区的风蚀模型,计算北京地区翻耕地春季风蚀量可达256.14t/hm2,总量达8.811×107t,风蚀深度为21.35mm。采用不同覆盖量的免耕时,可以使风蚀量减少16.29~98.97%。为了控制北京地区风蚀在微弱侵蚀2t/hm2之下,秸秆覆盖量必须高于650g/m2,如果地表覆盖量达到了400g/m2,可以将风蚀控制在轻度侵蚀范围内。为了控制风蚀,必须确保地表覆盖量,避免翻耕。
3.风蚀监测方法:一般风蚀测试中只监测150cm以下,不能满足全量风沙流的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利用分布于500cm高的10个集沙仪监测耙地和玉米茬地风蚀,两地表200~500cm高度内的5个集沙仪采集到的风蚀物分别占10个集沙仪采集总量的26.11%和27.79%。
4.风蚀导致养分损失:从风蚀物的风沙流结构和养分富集率研究表明,风蚀过程中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地表20cm耕层中各物质损失,全磷的损失率分别为12.24%和5.93%,有机质的损失率分别为11.53%和4.31%,全氮损失率分别为9.08%和3.12%,土壤损失率分别为5.29%和2.62%。全磷损失率是相应土壤损失率的2.31倍和2.26倍,有机质损失率是相应土壤损失率的2.18倍和1.65倍,全氮损失率是土壤损失率的1.72和1.19倍。当施肥量与作物吸收的养分平衡时,每年进行翻耕,耕层20cm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经过5~10年就仅剩余目前含量的一半,100年后有机质及养分基本上全部损失。风蚀物养分富集率随着风速的提高而降低,说明短时的大风和长时间的低速风比较,在风蚀量相同的情况下,低风速的养分损失更为严重。
5.风蚀过程中的PM10浮尘:用风洞结合大流量采样器对四种地表测定结果表明,PM10发生量翻耕地>低茬地>秸秆覆盖地>秸秆覆盖+直立秸秆地表。与翻耕相比,低茬地、秸秆覆盖地、秸秆覆盖+直立秸秆地PM10发生量分别减少41.01%,69.21%,77.48%,秸秆覆盖+直立秸秆地抑制PM10效果最好。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风蚀量、土壤浮尘指数和磨蚀作用下的风蚀发生时的PM10发生量预测模型。测得疏松土壤释放和磨蚀两部分释放系数分别为0.00811%和0.00783%,两部分均与风蚀量呈线性增加关系。北京地区耕地翻耕时产生PM10共841032t,覆盖量为400gm时,产生PM10共50229t。
其他文献
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
三叠系延长组长81油层亚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M区主力生产层位,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由于前期缺乏对目的层段储层特征及油藏富集规律的系统认识,直接制约了后期滚动扩边、增储上产工作。本次研究,在对前人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并结合各类分析测试,开展针对M区长81储层特征全面系统地研究,并总结归纳长81油藏富集规律。 研究区长81各小层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
近年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兰州附近地区的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也愈发频繁,据相关统计黄土-泥岩型滑坡约占各种类型滑坡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急需对兰州地区的泥岩的软化特性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其诱发黄土-泥岩滑坡的机理。本文以兰州某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室内试验数据及Midas/GTSNX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滑坡变形模拟结果,对该滑坡的发育特征、破坏模式、变形特征及稳定性进了研究,主要得
英雄岭构造带是目前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热点地区,2015年以来,相继有sh38、sh205、sh210、sh52、sh58、shx58等高产油气井的发现。但该区构造条件复杂,对构造的认识不统一,这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本文以英中-英东为主要研究区,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处理的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对与成藏密切相关的凹隆组合构造及断层-岩层组合构造进行初步研究,并分析其与已发现油气藏关系,取得以下主要认识
沉积岩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是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基础,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不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沾化凹陷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主要研究层系,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岩心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对沾化凹陷拉张背景下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⑴主要岩性组合类型结合31口井的岩心、薄片的观察和统计,依据矿物成分和粒度的沉积岩
作者回顾了陆相遗迹学与古土壤的研究概况,并选择豫西济源盆地中三叠世油房庄组地层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该组地层中发育的遗迹化石和古土壤特征。将油房庄组出现的5个属类动物遗迹划分出了2种生态类型:居住迹和进食迹。在油房庄组下段上部,识别出了4种遗迹组构类型,即:1)植物根迹,发育于泛滥平原上暂时性湖沼环境的洪积片状砂体中;2)Skolithos遗迹组构,含有Skolithosisp.和Psilonic
压裂水平井技术作为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水平井在国内外各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及水力压裂增产技术的发展,对压裂水平井进行生产动态分析、优化设计和产能评价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然而,纵观国内外压裂水平井的研究情况,目前对压裂水平井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压裂水平井的研究现状,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根据水电相似原理,设计电解模拟实
玄武岩纤维是以火山喷出岩—玄武岩为原料的高性能纤维,具有优异的耐高温和隔热性能,良好的力学性能,稳定的化学性能,以及优异的隔音和电绝缘性能,同时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绿色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消防、军事、汽车、土建、环保等领域。为了改善玄武岩纤维的抗折性能,提高玄武岩纤维的综合品质、扩展其应用范围,本文模仿生物体的自修复性,采用有效迅速地接触反应生成网络大分子的修复剂和固化剂逐层形成的双层微胶囊,
消光锦纶6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纤维。因其添加了较高含量的TiO2无机粒子,使其生产、加工性能都与其它产品有较大的区别,而各个阶段中间产品的性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效率,消光剂的加入,改善了纤维原有的物理机械性能。本课题尝试采用先进的仪器对消光锦纶6的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拓展消光锦纶6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比较分
复方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中药及复方成分复杂,因此,怎样尽量多地提取有效成分,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除去杂质,是提取工艺研究的核心。如何采用超声联合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进行复方中药的研究及产业化,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真正改变传统落后的中药生产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超声联合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产妇安复方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性有效成分分别进行提取。 1.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