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灰斑病是由Cercospora sojina Hara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生产上危害严重。大豆灰斑病菌的变异是引起大豆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因而全面掌握小种的动态组成是病害防治的基础。本研究于2006~2009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337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并从337个灰斑病菌菌种种筛选出121个代表性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至少存在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导的1号、2号、3号、4号、6号、7号、8号、9号、10号及11号生理小种外,新鉴定出5号、12号、13号、14号、15号及16号共6个新的生理小种。2.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9.17%,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4.84%,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7.72%,占第三位。其它依次是2号(5.34%)、3号(5.04%)、6号(5.04%)、4号(4.15%)、9号(3.86%)、8号(3.56%)、11号(2.97%)、12号(2.08%)、5号(1.78%)、14号(1.48%)、13号(1.19%)、15号(0.89%)、和16号(0.89%)。3.在黑龙江省内各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哈尔滨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7、9、和10号小种;齐齐哈尔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4、6、7、8、9、10、11和12号小种;牡丹江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6、7、8、10、11、15和16号小种;佳木斯所辖地区1、2、3、4、5、6、7、8、9、11、12、14和15号小种;绥化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4、5、6、7、8、9、10、11、12和14号小种;黑河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4、7、9、10、12和13号小种;伊春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4、8和12号小种;鸡西及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6、7、10和11号小种;七台河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6和7号小种;鹤岗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7、8和10号小种;大庆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4、7和10号小种;双鸭山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6和7号小种;大兴安岭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7和12号小种。4.利用8个代表性菌株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来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分析,得到148个不同的片段,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111个不同单元型(带型)的代表性菌株的指纹图谱。用UPGA聚类分析,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将121个菌株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5.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遗传系谱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L01号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包括哈尔滨、绥化等地;L02号主要出现在东南部地区,包括牡丹江、鸡西、七台河等地;L03号主要出现在东部地区,包括佳木斯、双鸭山、鹤岗、伊春等地,在东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出现;L04号出现在东部地区,在黑河等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也有出现;L05号以西部地区为主,包括齐齐哈尔和大庆,在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出现;L06号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至少存在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导的1号、2号、3号、4号、6号、7号、8号、9号、10号及11号生理小种外,新鉴定出5号、12号、13号、14号、15号及16号共6个新的生理小种。2.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9.17%,其次是7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4.84%,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7.72%,占第三位。其它依次是2号(5.34%)、3号(5.04%)、6号(5.04%)、4号(4.15%)、9号(3.86%)、8号(3.56%)、11号(2.97%)、12号(2.08%)、5号(1.78%)、14号(1.48%)、13号(1.19%)、15号(0.89%)、和16号(0.89%)。3.在黑龙江省内各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哈尔滨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7、9、和10号小种;齐齐哈尔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4、6、7、8、9、10、11和12号小种;牡丹江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6、7、8、10、11、15和16号小种;佳木斯所辖地区1、2、3、4、5、6、7、8、9、11、12、14和15号小种;绥化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4、5、6、7、8、9、10、11、12和14号小种;黑河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3、4、7、9、10、12和13号小种;伊春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4、8和12号小种;鸡西及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6、7、10和11号小种;七台河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6和7号小种;鹤岗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2、7、8和10号小种;大庆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4、7和10号小种;双鸭山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6和7号小种;大兴安岭所辖地区主要存在1、7和12号小种。4.利用8个代表性菌株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来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分析,得到148个不同的片段,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111个不同单元型(带型)的代表性菌株的指纹图谱。用UPGA聚类分析,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将121个菌株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5.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遗传系谱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L01号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包括哈尔滨、绥化等地;L02号主要出现在东南部地区,包括牡丹江、鸡西、七台河等地;L03号主要出现在东部地区,包括佳木斯、双鸭山、鹤岗、伊春等地,在东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出现;L04号出现在东部地区,在黑河等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也有出现;L05号以西部地区为主,包括齐齐哈尔和大庆,在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出现;L06号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