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利侵权判定遵循“全面覆盖原则”,即被控侵权的技术方案只有在包含了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全部必要技术特征的前提下,才成立侵权。按此,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被严格限定。但在实践中,伴随着大量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出现,传统的专利侵权制度已难以满足权利人利益保护的需求,必须在制度层面对实践问题进行新的结构化安排,从而实现专利权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本质上,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对专利权人市场份额的侵蚀。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为弥补知识产权侵权概念的固有逻辑缺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立足信息化带来的制度环境改变,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进行结构化剖析,以期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解决创新激励与技术应用之间的价值冲突。本文以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研究为主题展开研究,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六章。第一章探讨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界定与演进。本章首先分析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明确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是行为人所提供物品仅满足专利的部分技术特征,不能为“全面覆盖原则”规制。行为人通过引诱、帮助的方式为直接实施专利权的行为人提供便利的行为。同时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呈现出责任认定对象上的特殊性和侵权行为的不易察觉性的特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分为帮助侵权行为和引诱侵权行为。其次,从比较法视角梳理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制度变迁过程。根据时间线索,梳理了美国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制度回应。间接侵权制度在Wallace et al.v.Holmes et al.案中初见雏形。随后经历了和反垄断法及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之间此消彼长的曲折发展,美国最终确立了以帮助侵权和引诱侵权为主要类型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厘清制度概念以及对制度发展做历史性分析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最后,本章梳理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在我国的学理和立法探索。其屡被否定却又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螺旋式立法探索过程,展现出我国目前“有专利间接侵权之实,无专利间接侵权之名”的制度现状。第二章从法经济学视角分析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正当性。本章从租值消散理论、卡梅框架和功利论三种不同角度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进行分析。第一节探讨了权利界定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运用“租值消散”理论对专利权范畴进行分析。专利技术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收益的贴现可被视为一种租值。当产权界定不清时,流向公共领域的创新利益就会成为被争夺的对象,从而加速技术信息的租值消散进程。此时,延伸专利保护范围可阻止专利租值消散,并能避免“专利寻租”的风险,因而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具有正当性。第二节以卡梅框架为分析工具。卡梅框架是法经济学领域研究侵权救济规则的另一种范式,这一理论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消耗”实现权利救济的最终目标。根据卡梅框架的分类,专利间接侵权行为规则更接近于财产规则,能够对专利侵权起到预防作用,并可促进权利人与工业品企业达成交易合约。第三节以激励理论为分析工具。从这一视角出发,专利制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经济的进步。因而对创新利益的保护不能忽略新技术商业化的激励作用。因此激励理论不能仅限于激励创新,还需要激励创新者之间的协作。将会增加专利权人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难度。因而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扩展至“专用品”,是激励效果得以实现的关键。第三章关注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争议。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现实需求并不能掩盖制度确立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从侵权行为的基本原理看,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表现形态与多数人侵权形态存在相似之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与直接侵权行为的结合,或者多个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结合都会出现两个以上的侵权主体。就各侵权主体之间的主观状态而言,存在有无意思联络两种情况。因此,出现了借助共同侵权行为理论和无意思联络的多数人侵权行为理论处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观点。在理论关联上,专利间接侵权源于共同侵权理论,却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与共同侵权制度之间不免存在难以廓清的理论争议。不可否认,共同侵权理论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提供了制度基础,但是,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并非共同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形。在我国《民法典》中,共同侵权在构成要件、责任承担上都体现出“共同关联性”的本质特征。然而,主观上行为人的意图表示、客观上物品的专用性、以及责任承担上的独立责任形态,已经使专利间接侵权明显区别于共同侵权。纵观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确立过程,专利共同侵权行为向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转型已成为一种趋势。以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解决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纠纷在学理上也存在矛盾。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尽管能够避免共同侵权行为人之间“共同关联性”的问题,但是仍不能突破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与直接侵权行为之间的困境。从本质上分析,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与多数人侵权是在不同制度体系下形成的不同法律规则。无意思联络多数人侵权规则也无法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中的特殊构成要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定标准。如此,专利间接侵权就必须直面与直接侵权理论的冲突,这也直接引出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另外一个难题: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以专利直接侵权行为成立为前提。理论上历来有独立说和从属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不同观点展现了各自对直接侵权行为制度功能的不同预设。本部分分析不同学说所展示的价值衡量,最后以专利权人的利益为逻辑起点提出以客观要素为参考的“独立说”,最终论证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具有独立价值。在厘清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学术中的争议之后,本章第三节分析了构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缘由。我国学界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担忧主要包括不符合TRIPS协定最低标准、影响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以及有悖于我国法律传统等,本节从法律自有的回应性特征、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重大制度价值等方面论证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确立的必要性。第四章总结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抗辩事由。侵权构成要件是法律规定某一行为是否侵权进而产生侵权责任的条件。构成要件的内容以及各要件对于责任承担最终的影响力决定了侵权规则的特征。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物品要件、主观要件。在物品要件方面,行为人所提供物品的唯一用途是实施专利,并排除流通领域的通用物品。主观要件方面,确定专利间接行为人主观的“明知”和“应知”标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中行为人不但“明知”或者“应知”专利的存在而且知晓其所促成的行为侵害了专利权。该标准可以规避因行为人心理状态难以证明而导致的判定标准模糊。行为人主观上的“明知”是以“以生产经营为目的”,“以生产经营目的”向他人提供物品的行为最终将侵犯权利人的专利实施权,使其利益受到损害。责任抗辩理论是受害人与行为人之间保持利益平衡必不可少的依据。因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实际发生为前提,相当于扩大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为了避免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失衡,应当为其设置独立的抗辩事由。具体包括默示许可抗辩和权利滥用抗辩。通过确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抗辩事由,可以建立一套兼顾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侵权规则。第五章讨论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新问题。以私权为本位的专利法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发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不同于传统环境下的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其是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参与侵权。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市场供需和市场形态,同时也催生了作为提供交易渠道的第三方——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仅是网络社会交往的工具提供者,也是特定危险的开启者或者持续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负担一定的交易安全义务,对这一义务的违反构成了其承担专利间接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以交易安全义务为限划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范围,方能达到在正义、自由、秩序、安全以及效率等法律价值之间的平衡。其次,在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专利间接侵权责任的解释路径上,专利间接侵权不同于以往的共同侵权,并不包括替代责任。最后,网络平台中所展现的并非专利产品而是以代码形式出现的产品信息,使得原本就有极高专业性的侵权判断更加困难。第六章提出了构建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制度的构想。专利间接侵权责任延伸了专利保护范围,打破了专利技术整体保护的边界限制。专利间接行为在我国经历了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屡次受到立法者的青睐,但至今仍面临被搁置的困境。本章将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发生的领域作为制度设计的划分标准:传统环境下主要表现为积极作为的专利间接侵权,网络环境下还包括消极不作为的专利间接侵权。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规则设计应当采用“一元立法模式”,将专利帮助侵权和引诱侵权共同规定于专利法中。通过对行为人主观明知和技术要素参与的物品要件的要求,限定专利间接侵权的边界。在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行为规则设计中,应细化通知—删除规则的具体认定标准。考虑到专利侵权判定的专业性,适当降低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中的审查义务。引入保证金制度和重视平台自有纠纷解决机制等实体措施的改进。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海洋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大水面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在发展大水面养殖的同时对于养殖配套设备研究较少,特别是大水面养殖捕捞问题突出,传统捕捞方式效率较低,现有的捕捞方式都使用网衣进行捕捞,在提升过程中网目会发生变形,通过网目逃逸的小鱼容易受到损伤。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框架捕捞,具有可定时、定量、定规格功能的大水面养殖起捕设备,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起捕设备结构进行
学位
研究区38°N-42°N,110°E-115°E范围包含了华北中部造山带北部、鄂尔多斯地块东北缘、内蒙缝合带东缘和阴山地块东南缘,处于多个古老微陆块碰撞拼合交汇位置。中-新生代以来受周缘板块不同时期从多个方向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活化的古老构造薄弱带周缘发生了广泛的构造-岩浆-地震活动,形成了现今特有的地质构造格局。本文从“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Sino Probe-01)”项目在本区采集的
学位
城镇化高速建设的背景下,城市中的建筑以及硬质铺装等灰色不透水空间增多,导致雨水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雨水资源浪费、地下水位下降和城市内涝的现象。雨水作为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种污染最小的天然水资源,具有很高的收集和利用价值;高校作为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是一处人流密集、建筑集中、汇水面积大、水质污染小的场所,具有独特的教育属性。出现降雨时,不能及时排出的雨水,导致校内地面雨水径流量堆积,这
学位
能量桩是将地埋管换热器置于桩基中的一种地源热泵技术,在承担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兼顾热交换功能。能量桩基混凝土作为换热管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热交换介质,对提高系统换热效率至关重要,选择性能良好的桩基材料对降低系统能耗起着积极作用。从桩基材料入手提高能量桩系统效率,选择石墨和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材料添加到能量桩基混凝土中,设计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石墨以及玄武岩纤维对能量桩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极差、方差
学位
直流电阻率法是地球物理中常用的找矿方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由于地下地质体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为了更好的恢复出地下目标体的结构信息,本文采用三维方式进行反演研究。三维反演问题往往不仅是欠定的,而且还是非线性的,如果采用线性反演经常会出现反演陷入局部极小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本文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反演,该方法不用求解灵敏度矩阵,转而去求解灵敏度或者其转置与另外一个向量的乘积,因此还可以有效降低
学位
在纳米比亚的Damara新元古-早古生代造山带的中央区南部(s CZ)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铀矿床,但其中罗辛矿床(作为纳米比亚主要的铀产地)的铀资源已接近枯竭。为了提高纳米比亚的铀产能,并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以R(?)ssing穹窿西南部的罗辛西南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特征、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储量等方面的调查,确定它与罗辛和Husab矿床的成因类型是否相同,以及它的矿石能否在罗辛和Husab
学位
在当前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智慧课堂的诞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和冲击。在此过程中智慧课堂就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能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围绕着新课标改革的相关理念,能够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呈现出丰富的知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学科十分重要,学生需要针对性强化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和方式技巧。本文在智慧课堂模式背景下
期刊
<正>"十二五"期间,我国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1.4倍、2.6倍、4倍和168倍,其中风电无论装机规模、增长速度,无疑都是佼佼者。2015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累计已超过100GW,居全球首位。2005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占全球装机仅为2.0%,仅仅10年时间这一比例已达25.9%。"十三五"期间,中国风电仍将持续快速发展,装机总量将翻1倍达250GW。
期刊
掌握爆炸火焰及冲击波的发展、传播特性是有效控制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重要基础,然而爆炸火焰及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可燃物本身性质及巷网传播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爆炸火焰及冲击波的传播过程异常复杂,因此,需要完善复杂巷网内爆炸火焰及冲击波的传播理论,研究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爆炸火焰及冲击波在不同结构类型受限空间内的时空演化规律,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
学位
考虑水力化破煤增透措施存在堵塞煤体孔隙、阻碍瓦斯解吸通道等不足;本文利用磨料空气射流对钻孔内的煤体进行冲击,以达破煤的目的,利用磨料气体射流破煤可以弥补水力化措施的不足,减小水力化措施对瓦斯解吸的影响,促进瓦斯抽采效率。为此,本文首先根据现场条件,提出了利用射流泵技术实现磨料与气流在钻杆末端后混合的方法,并以此研制了后混合磨料空气射流破煤系统的基本结构。然后研究了射流泵结构对气流和磨料的加速规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