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北江河源区地处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生态地位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寒区。本文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调查方法获取数据并挖掘信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等模型算法,定量探究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过程,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掌握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过程变化规律,为研究区资源环境合理承载力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成果如下。(1)构建了川西北江河源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过程中因子分析法对研究区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并在结构方程模型模型修正过程中逐步完善了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气候因素、地质环境、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经济、社会6个潜变量包含的高程、NDVI、降水等17个指标因子。(2)构建了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研究区自然影响综合因子和人为影响综合因子,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在模型实现过程中运用ARCGIS数据空间化以及叠加分析等模块,运用SPPSS22软件可靠性分析、因子分析等功能,运用LISREL 8.8软件实现了结构方程模型,等等。这些软件的运用研究形成了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实现的技术体系。(3)评价与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过程。通过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对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过程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自然影响因素是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影响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2000-2014年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提升,自然资源对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最大。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间变化过程中主要受NDVI的提高,降水的增加与气温的上升以及第三产业产值与占比的快速增加而提升。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的影响则主要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自然资源等的影响。空间变化呈现出承载力弱、较弱区域较大面积聚集分布向小面积聚集分布转变,小面积聚集分布变为零星分布,零星分布消失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