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数百万人迁移到新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到达新疆以后分布在天山南北,他们相互杂居,来自各地的文化、语言、风俗相互影响,并且融合了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多元乡土意识。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对建国以来由内地迁入新疆人口的乡土意识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简单的探究。1954年10月,原解放军第二、第六军的大部分,以及由新疆民族军和原国民党和平起义部队改编的二十二兵团全部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对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社会环境,兵团农工毅然发扬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担负起了国家屯垦戍边的任务,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形成了具有鲜明色彩的乡土意识。他们秉承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军垦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着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他们有自己多元的信仰意识,与穆斯林比邻而居却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同时又有新的发展;他们逐渐放弃了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开始注重优生优育;他们注重教育,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去,从服从国家的意志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语言、风俗、意识,形成了一个新的意识主体——“新疆人”。当新疆成为兵团人的故乡时,也让无数兵团人难以忘记自己出生的故乡,他们穿梭在新疆和原籍地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土意识也在发生变化,经济的多样化,使得根植于土地的人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下降。当老一代兵团人逐渐退出兵团的历史舞台,新一代兵团人的历史使命感也在弱化。这也促使我们去反思这一系列变化发展的原因。本文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从农工的日常意识、政治意识、信仰意识、伦理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几个方面叙述了兵团成立到今天的乡土意识形成和变迁的过程及原因,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