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甫川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属于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淤地坝在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具有蓄水拦沙、淤地造田等作用,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淤地坝还具有记录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过程及特征信息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研究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泥沙来源,对开展无资料区的土壤侵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皇甫川流域1:5万地形图及两期遥感影像解析研究,结合实地考察,定量分析了流域淤地坝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流域下游的典型“闷葫芦”坝杨家沟淤地坝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挖取剖面获取淤积信息,结合1:1万地形图,建立库容曲线,分析计算各沉积旋廻层的淤积量,结合降雨数据对应旋廻层的形成年份,分析该区域侵蚀产沙强度的变化;在该小流域采集泥沙源地样品,利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研究坝控小流域的泥沙来源。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皇甫川流域不同时期淤地坝建设概况。对流域1976年地形图、1990年和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进行解析,三个时期流域淤地坝数量分别为:392座、445座、504座;1976~1990年间新增233座,年均新增16座;1990~2007年之间新增了172座,年均新增10座;对流域三个时期坝地分布图研究显示:2007年和1990年淤地坝分布变化不大,与1976年时期相比,增加了较多的控制性骨干坝和以坝系形式出现的小型坝地;在坝地的分布区域上,2007年和1990年基本一致,与1976年相差较大。2.分析了典型淤地坝剖面沉积旋廻层泥沙颗粒级配。多数采样层的泥沙颗粒粒径特征中不均匀系数在5~10且曲率系数在1~3之间,属良性,各个采样层的泥沙粒径多集中在0.002~0.05mm之间;对各旋廻层的胶泥层及粗砂层泥沙中值粒径分析,由下到上,剖面旋廻层泥沙颗粒粒径有细化趋势;比较三个不同剖面同一深度的粒径级配发现,砒砂岩较多的支沟所对应的三号剖面中粗沙较多,黄土和风沙土较多的支沟所对应的二号剖面中粗沙含量较少,距坝体较近的一号剖面中细粒径泥沙含量最多,三个不同位置的粒径区间对比,体现出淤地坝具有淤粗排细功能。3.确定了库容曲线,根据剖面淤积信息分析了小流域内侵蚀产沙强度的变化。根据典型坝剖面沉积旋廻层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将剖面的淤积过程分为1996年~2003年和2003~2011年两个时期;根据该坝高程-累积库容曲线,计算两个时期的年均侵蚀模数分别为2003.79t/km~2·a和1292.22t/km~2·a;消除两个时期不同降雨量对侵蚀模数的影响,研究小流域两个时期单位降雨量下侵蚀模数为6.158t/km~2·a·mm和3.204t/km~2·a·mm。近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加大了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力度,致使该小流域的侵蚀产沙强度有所减小。4.确定了复合指纹参数指标,定量分析了坝控小流域泥沙来源。通过对该小流域泥沙源地黄土区的坡耕地、草地和裸岩地所采集样品中多种元素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Cu、Pb、P、La、W、Er和Cs为最佳识别因子组合。使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中的最优多元混合模型,计算剖面旋廻层中泥沙源地的贡献,使用加权算法计算三个源地整体的泥沙贡献率,结果表明:剖面淤积物中35.6%的泥沙来源于坡耕地,24.7%来自草地,39.7%来自于裸岩地,其中,该区域坡耕地面积只有总面积的5.5%左右,裸露裸岩地仅为总面积的9.5%左右,而草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为85%左右。对最佳指纹识别因子中各个因子进行相对平均偏差分析知:除了Cu、Cs和W指标误差在10%~20%之间,其余指标的误差均在1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