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渊源与形成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为中医治则治法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前人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并经过归纳整理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治疗学理论。目前,《内经》治则治法学说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通过对先秦及汉初医学文献、非医学文献以及《内经》之中相关内容的整理、研究,从学术史角度探寻治则治法学说的渊源及形成的脉络,有着极其现实的学术意义。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出先秦汉初有关治则治法内容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内经》有关治则治法学说的内容,探求其学术渊源关系;最后,系统整理出《内经》治则治法学说渊源及其形成、演变的脉络,并简单分析其原因。在治则方面,马王堆、江陵张家山、安徽阜阳等汉简都没有记载用于指导治疗疾病的治则;《周易》、《老子》、《孙子》等哲学思想对《内经》治则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较大。《内经》基于先秦汉初哲学思想并结合其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学治则理论。在“治未病”治则方面,《内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起源于《周易》、《老子》、《孙子》等避祸防患、“有备无患”的思想;而《内经》“治未病”原则中的“瘥后防复”是先秦汉初避祸防患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显然“瘥后防复”治则产生的时间较晚。在“因势利导”治则方面,《内经》这一治则是《易经》、《老子》、古代军事思想中“顺势而治”思想与医疗实践的结合与发展。“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治则则是《内经》对哲学范畴中的“标”“本”的辩证关系的发展和创新。“协调阴阳,扶正祛邪”治则中的“协调阴阳”是《内经》在阴阳哲学中“和”观念的影响下而成形。至于“扶正祛邪”治则则是《内经》基于“邪气”和“正气”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则方面,从《孟子》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论述,《孙子》强调军事作战天地人的整体观,到《淮南子》重视天文、地理、人事相结合,构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都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则的理论基础,《内经》体现了古代哲学中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纵观先秦汉初到《内经》的文献,治则的形成有着一条在内容上由粗略到详尽、由简单到丰富,治则理论由模糊到明确,一步步发展完善的比较清晰的脉络。关于治法内容包括两方面,一为治病理法,包括基本治法、一般治法和具体治法等,是基于治则理论所形成的治病机理及效果划分的各种方法;二为治疗手段。前者以汗法为例,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五十二病方》中都有其雏形,而《内经》则把汗法升华到了理论。治疗手段内容较为庞杂。《内经》所载的针刺、灸法、药物、导引、按摩、手术、精神疗法及饮食疗法等至今还指导着临床实践。关于针刺,马王堆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有“砭法”无针法,《脉法》中“用砭启脉”。《山海经》、《战国策》、《韩非子》等先秦著作中载有砭石、箴石等,而《内经》中不同篇章或有砭石或有九针或有砭石九针共论,说明当时医家各有师承,而《内经》则非一人一时之作。《内经》对针刺,包括针具、针刺法则、针刺部位、针刺时机和针刺手法等都有详尽论述,说明《内经》对这一治病方法已经有了相当系统、深刻而完善的掌握,奠定了后世针灸治疗学说的基础。关于灸法,从《五十二病方》火炙疗法与灸法并存,到《内经》焫、灸的并载,以灸法为主。至于《庄子》提出“艾”为烟熏之用,《孟子》指出艾在灸疗中的主要作用,而《内经》提到灸法时未言艾,则说明艾已成为灸法的主要用材故略其不言。从学术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关于针灸部位,马王堆、《史记·仓公传》记载的刺灸经脉方法,在《内经》中亦有记载,但《内经》尚记载了刺腧穴而不论经脉以及循经取穴的针灸方法,这三种方法体现了针灸治病方法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该三种针灸法《内经》均有载述,说明并非一种方法消失后,另一种方法才出现,而是几种针灸法逐渐交替发展。关于药物治病,从《尚书·说命》的“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周礼》“聚毒药以供医事”等,人们首先是对药物毒性的认识;《诗经》、《尔雅》、《楚辞》载药品种很多,但未言药物功效;《山海经》指出了多种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提到的古代药物学书中有《药论》:阜阳汉简《万物》,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药物由单效向复方发展,其内容逐渐丰富;《内经》仅载有十三方,药物品种少,这十三方也由单方向复方的发展。这些都说明先秦药物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内经》其他篇章如《阴阳应象大论》、《至真要大论》等有用药法度、组方制度的内容,不仅显现出药物学发展的清晰脉络,而且亦说明《内经》本身包含由粗略到详尽、由简单到丰富的学术发展史料。饮食疗法,早在《周礼·疾医》中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素问·金匱真言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灵枢·五音五味》等中都有食养五味之说,说明此四篇传承的一致性,而且与《周礼·食医》、《淮南子·时则训》等所言的四季饮食调养法则密切相关。精神疗法,先秦汉初的诸多文献如《庄子·达生》、《吕氏春秋·志忠》都有典型的例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结合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指出了五志相胜和以情胜情精神疗法的理论。同时《内经》亦指出祝由应属于精神疗法的范畴。关于导引按摩,《庄子·刻意》、《吕氏春秋·古乐》都载有导引疗法,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江陵张家山医简《引书》都为导引专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中载有上古医生俞跗运用按摩治病。《内经》则明确了导引按摩的理论依据,使实践升华到了理论的高度。手术疗法,《管子》、《尸子》及《五十二病方》提出以“割痤疽”、“祛痔”为主的手术。《灵枢·痈疽》篇记载了切开排脓术、截趾术;《灵枢·四时气》载有放腹水法。《内经》中手术工具也有砭石向铍针、锋针的发展。通过以上研究,治则治法的内容在《内经》成书之前的古籍文献中有着大量的记载,但是零散而不成体系,亦未上升到理论高度,然而通过归纳整理,仍可以探寻到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而在《内经》之中的某些篇章之间也存在着学术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再次证明了《内经》“非一人一时之手笔”的成书特点。同时说明《内经》确实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治则治法的大部分理论、方法都是在《内经》时代逐步成熟并确立下来了,为后世中医治则治法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整理、分析先秦及汉初非医学文献和医学文献,以及《内经》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内经》治则治法学说如何从先秦零散的治病方法,到西汉中前期,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内经》系统的治则治法学说,从而在理论和方法上为后世治则治法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而本文的资料整理及相关的分析推论亦为中医学术史提供新的参考资料。2.本研究从学术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针刺的工具从砭石到九针,针刺部位从针刺患处到针刺经脉,再到针刺不以经脉描述的特定穴位,最后发展为循经取穴的针刺法,这一由粗略到精确的发展过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提到药石为针刺的王具的最早记载。针刺经脉法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但针刺穴位未出现。说明当时医家各有传承,而《内经》对砭石、九针及针刺患处、经脉、穴位均有载述,则非一人一时之作;两种工具、三种针刺法并非一种方法消失后,另一种方法才出现,而是几种针刺法逐渐交替发展。3.本研究发现《内经》记载的药物疗法有两个特点:其一为《内经》十三方由单方向复方的发展,说明《内经》“非一人一时之手笔”的成书特点;其二为记载的药物气味阴阳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成篇于战国末期至汉初阴阳五行说最兴旺的时期,其与《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药物气味阴阳分类的思想一致,说明两篇传承的一致性。此外,《五十二病方》等无组方制度,《至真要大论》却有方剂组织法度的内容,显然其成篇的时间较晚。4.本研究发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的精神疗法的五志相胜治病法,是据董仲舒确立的今文经五行说,说明《阴阳应象大论》成篇的时间亦较晚。还发现《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灵枢·五音五味》等中的食养五味之说的思想是一致的,说明此四篇传承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元谋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由核部杂岩、拆离断层下盘韧性剪切带、拆离断层以及上盘拆离滑脱系四大部分构成。研究表明:核部杂岩控制了本区与基性 超基岩、花岗岩有关的Cu,Pt,Pb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以腾讯微博为平台,以媒体机构微博为研究对象,具体通过点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等对媒体微博的中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心性较高的用户
背景慢性肝病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中医在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所体现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医缺乏自身的疗效评价体系。测评量表作为对软指标量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中,有很多误用标点的现象,导致表意不明,严重地影响了整篇写话的质量。标点虽小,但不可偏废,应重视在写话中的正确运用。
期刊
帕瓦罗蒂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登上歌剧舞台开始,他那高亢明亮的歌声、亲切感人的性格以及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富有感召力的歌剧人物形象,逐渐赢得了歌剧听众的衷心爱戴,并成为世
<正>C银行一年一度的职能部门述职考核大会结束了。会后,不出意料,各种意见在公司内纷纷传开了。"合规部工作做了很多,偏偏部门经理Y会做不会说,一到述职评比就吃亏。""财务
综述了不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所处地位、现有品种、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其中着重介绍了原位复合工艺,并在此基础上简略讨论了该领域发展前景.
<正> 无论是在日常用语,还是在学术论著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使用不当甚至是"言不由衷"的教育术语。它们被广泛地运用着,在教育界内外有意或无意地播散着,越来越多地侵蚀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调整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精密搭配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是它的一个典型特点。儿童绘本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有意识地利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