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并长期存在制度性卖空约束限制,不利于证券市场良性健康发展。证监会于2010年3月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融券卖空交易开始出现在国内证券市场。2011年11月25日,融资融券业务由“试点”转为“常规”。此后融资融券业务开始飞速发展,先后开通转融通机制和进行了四次大范围标的股票扩容。标的股票数量增至900股,两市可融资个股占我国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比例已超30%。融资融券交易作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创新举措,改变了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单边市”模式,丰富了投资者参与市场的交易手段,并意在提高我国股市定价效率。大部分理论以及一些基于国外发达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都支持融券卖空机制将有助于提高股票定价效率这一结论。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试点早期一些学者在对融券卖空交易对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定价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尚未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如今,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开展了近6年,融券卖空机制对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定价效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将从相关文献梳理开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并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双重差分模型(DID)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对标的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融资融券交易显著提高了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和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但其改善股票价格被高估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且融资融券交易在剧烈波动的市场中反而起到股价“助推器”的作用,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融资融券助推了股市的暴涨暴跌现象。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稳定股价、提高股票定价效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