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最典型的一个宗派,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是禅师说法又离不开文字,为解决“不立文字”和“不离文字”的矛盾,禅师说法采取了绕路说禅的方式。本文即以此为契机,研究禅宗语录中的语言。共分五章,外加绪论、结语。
绪论,厘定禅宗语录的定义,追溯语录的历史,考辨禅宗语录的真实性,拈出禅宗语录自身的特点,并详述禅宗对《世说新语》等前代典籍言说方式的借鉴,最终申明禅宗是外来佛教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从而奠定了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也成为本文写作最大的动因。
第一章论禅宗的语言观,分两节。第一节着重介绍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对比先秦儒家、道家、名家、墨家和佛教的名实观,及中国僧人的假名观,特别注意庄子、魏晋玄学家的言意观对禅宗的影响。再从大乘佛教文字性空的认识入手论述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观,澄清“不立文字”的内涵,例证“不立文字”的表现方式,包括棒喝、圆相、体势、默照等纯粹不立文字的表现,及不离文字的绕路说禅的种种表现方式。第二节则详述不离文字,入宋后教禅合一,北宋中禅成为主流。灯录、语录的编纂,蔚然成风。“不离文字”甚嚣尘上。后来出现的默照禅是对“不离文字”的讽刺,“不立文字”重又提上日程。
第二章论禅宗语言,首先阐明禅宗语言的特点,既有译经体华梵结合、韵散结合、雅俗共赏的特征,又保持了语言通俗性的基本风格,还呈现出象征暗示性、隐晦曲折性、幽默游戏性、乖谬怪诞性等个性。其次介绍了禅宗的口语及俗谚,大量口、俗语的使用,无不体现禅语的通俗性,而成语的创造及使用也是禅宗语言通俗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三章论禅宗的偈颂,分两部分。第一节分类叙述翻译佛经的偈颂即重颂和孤起颂,明确禅宗偈颂不同于佛教偈颂。第二节禅宗偈颂,从形式及内容两方面讨论。从时节因缘划分,则有开悟偈、示寂偈、示法偈、宗纲偈等;从体裁划分,则有传统偈颂、通俗曲辞(民间俗曲及歌谣)、采用“歌”、“吟”等流行体裁的偈颂;从内容划分,涵盖三类:一是正面纯粹解说禅理,弘扬禅宗宗旨的偈颂;二是弘扬山居乐道生活,抒发个人禅悦之情的作品;三是在某一瞬间顿悟自性之作。
第四章禅宗的修辞,集中论譬喻、象征和夸张。譬喻从种类分有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又可分为“假以为喻”、“实事为喻”两种。象征即创造,创造离不开象征,二者实为一,所以本文的象征,兼及创造;语言的象征又超越语言之外,涵盖棒喝、体势等象征。同样夸张也是从“实事为喻”和“假以为喻”两方面来探讨的。
第五章论禅宗语录语言的句法。禅门祖师登堂说法或因弟子请益而随即宣说的话语的记录,不仅保存了大量鲜活的口语、俗语,其句型也多种多样。弟子请益,禅师作答,故疑问句最为丰富多彩,也最有特色。中国儒家的《论语》说理严格遵守师徒等级,禅宗似乎也多少继承了一些,禅师作为师长,可以命令弟子,谆谆告诫、希冀弟子也是常见的。禅宗又往往打破师徒等级制度,可以和弟子以商量的口吻论法,所以禅宗语录中的祈使句种类繁多,有命令、希望、禁止、劝诫、请求、商量等。禅宗的言意观是“不立文字”,所以禅师说法简洁明了,许多禅师的回答干脆、利索,“一字”则可扛鼎,力如千钧,截断执著,所以“一字句”也是禅宗常见的句型。
结语则论禅宗语录的语言在语言学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