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国内9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384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对患者临床信息进行采集、挖掘,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证治规律,为急性心肌梗死中医防治方案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提供临床证据,以提高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384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中医证候、治疗效果,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候规律。结果:共计384例患者,平均年龄62±13.76岁;其中>60岁年龄段发病为218人,比例占到总人数的56.77%,超过一半的AMI住院患者为老年患者,135例(35.15%)患者处于41~60岁中年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293例,占76.3%,女性患者91例,占23.7%,男女比例为3.2:1。本次研究苔质依次为苔质腻、苔质白、苔质薄、苔质黄、苔质厚、少苔、苔质裂;舌色依次为舌色暗红、舌色暗、舌色暗淡、舌色红、舌色淡红、舌色紫暗、舌色淡。在284例有脉象记录AMI患者中,以弦脉多见,占55.79%,其次是细脉,占42.81%,其后依次是滑脉(31.58%)、沉脉(26.67%)、数脉(9.82%)、涩脉(5.96%)、弱脉(4.56%)、结代脉(1.05%)AMI病人中证素出现频率按大小依次为血瘀证,共出现324次,占88.52%,痰浊证188次,占51.36%,气虚证141次,占38.52%,阴虚证46例,占12.57%,阳虚证28例,占7.65%,气滞证21例,占5.74%,痰热证17例,占4.64%,血虚证2例,占0.55%,其他证素为寒邪、热毒、水饮等各一次,分别为0.27%。实证中以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多;虚证中以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各年龄段中均以实证为多,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虚证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共329例患者使用了抗血小板类药物,占95.09%,其后依次是肝素类药物270例、占78.03%,β受体阻滞剂253例,占73.12%,硝酸酯类药物228例,占65.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RB)189例,占54.62%,CCB类药物30例,占8.67%。共有351患者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从多到少顺序为舒血宁注射液120例(34.19%)、丹红注射液115例(32.76%)、血栓通注射液107例(30.48%)、生脉注射液102例(29.06%)。中成药应用方面,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麻仁润肠丸、复方甘草片、通心络胶囊、芪蓉润肠口服液、麻仁软胶囊。中药汤剂,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是愈梗通瘀汤41例(27.52%)、瓜蒌薤白半夏汤31例(20.81%)、桃红四物汤19例(12.75%)、生脉散18例(12.08%)、冠心2号11例(7.38%)。结论: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AMI患者好发于老年,男性比女性多,男性AMI发病有向年轻化发展趋势。中医证候实证比虚证多,实证以血瘀证、痰阻证为主,虚证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抗血小板、抗凝、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及扩张血管作为AMI规范化治疗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中药注射剂与中成药在AMI治疗中可改善症状和预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参与AMI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