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上下共识。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随着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相互支撑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要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有关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集聚的理论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系统视角”出发,梳理和探索“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集聚”相关理论,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从实践角度出发,定性定量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从“资源论”的角度研究了科技创新要素的内涵与分类,并从整体到个体分析了其特征。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内在层次结构:企业科技创新核心层和科技创新外围辅助层,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由此也得出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集聚的必要性,然后从过程、方法和途径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理。其次根据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集聚的相关理论,从“系统视角”给出了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指数和集聚效益定义,并在定义的基础上建立区域企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指数和集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建模方面首先分析各种单一评价方法的评价机理和优缺点,按“优势互补”的原则选取灰关联赋权评价法、均方差赋权评价法和熵值法,然后从相容方法集的概念出发,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来检测上述三种评价方法是否相容,在相容方法集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相对熵的组合权重评价模型。最后,选取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收集江苏省当前各城市和江苏省1995-2009年整体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数据,按照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指数和集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相对熵的组合权重评价模型的要求,运用matlab编程实现各评价模型后计算综合评价值。根据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指数及集聚效益的横向纵向评价结果,对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状况进行点线面结合的评价分析:首先,对省内各城市进行横向分析,以掌握省内各区域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不同特点;其次,按年份对江苏省整体进行纵向分析,以掌握江苏省整体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再次,从人才要素与集聚效益的关系角度对人才集聚状况进行分析;最后,从当前企业创新的相关热点问题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特定角度对江苏省企业进行分析,以加强对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体状况的理解。在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按照创新系统的不同参与者和省内不同区域来细化提高江苏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