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X荧光强度指导的ALA-PDT疗法治疗痤疮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PpIX荧光强度指导的不同光照强度ALA-PDT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2例面部痤疮患者外敷5%氨基酮戊酸(ALA)暗室封包2h后在不同皮损进行原卟啉IX(PpⅨ)荧光强度数据采集及定量分析。按PpIX荧光强度及PDT光照强度随机、单盲分为4组,即A组(高光照强度、高PpIX组)、B组(高光照强度、低PpIX组)、C组(低光照强度、高PpIX组)、D组(低光照强度、低PpIX组)。常规方法行ALA-PDT治疗,每周一次,共3次,并追踪随访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每次访视记录有效性通过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现红斑、肿胀疼痛、反应性痤疮、色素沉着、面部瘙痒以及上述指标持续时间。并进行严重度积分分析。结果:1.有效性:各组治疗后及第4周、第8周GAGS积分均较基线改善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组与A组、B组、C组比较有效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第1次治疗后,各组不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红斑、肿胀疼痛持续时间C组(低光照强度、高PpIX组)、D组(低光照强度、低PpIX组)与A组(高光照强度、高PpIX组)、B组(高光照强度、低PpIX组)比较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及第3次治疗后,红斑及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在C组(低光照强度、高PpIX组)、D组(低光照强度、低PpIX组)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面部瘙痒、反应性痤疮、色素沉着在各次治疗后未见明显差异。此外,3次治疗中,C组(低光照强度、高PpIX组)、D组(低光照强度、低PpIX组)不良反应严重度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PpIX荧光强度患者推荐使用低光照强度的ALA-PDT治疗方案,而低PpIX荧光强度患者推荐使用高光照强度ALA-PDT治疗;PpIX荧光强度指导的改良ALA-PDT疗法可获得同样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前景。
其他文献